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践行改革开放精神

——访广东省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卫红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4-09-18 10:53:03    《人民周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征程、新任务赋予改革开放精神新的时代价值,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永葆‘闯’的精神、鼓足‘闯’的劲头、发扬‘干’的作风,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广东省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卫红说。

1979年7月15日发布的“中发50号文”,正式掀开设立特区的改革开放新篇章。2024年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启幕,时光流转恰值45周年,改革开放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张卫红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说,今日之东莞,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践行改革开放精神的典型案例,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

 
图为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一角。(资料图)

 

记者:改革开放精神内涵丰富,社会各界立足各自的研究与观察视角各有提炼与总结,对此您如何理解?您认为,改革开放精神最重要、最核心的内涵是哪些? 

张卫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已经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中,结合东莞改革开放实践,我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东莞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积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突破“左”的思想束缚,坚定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澄清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是非问题,确立“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的新构想,开展“五破五增”(破除骄傲自满思想,增强居安思危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增强勇于创新意识;破除封闭自给思想,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破除急功近利思想,增强乐打基础意识;破除贪图享乐思想,增强励精图治意识)大讨论,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等工作思路;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统筹推进集成式改革、引领型改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照搬或借鉴,需要我们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在探索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更需要我们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挑重担、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胆大步稳地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东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展示出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在全国率先经营“三来一补”业务,大胆引入外资,实行“借船出海”的发展策略。在随后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面对全球经济发展变化,东莞大力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倾力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东莞也从世界工厂、国际制造业名城,发展成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正在朝着科创制造强市迈进。

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包容旨在敞开国门向世界学习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放包容彰显了中国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气度。“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城市精神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其中的“海纳百川”与“开放包容”高度契合。“海纳百川”体现了东莞开放的气魄和包容的胸怀,是东莞改革开放精神的真实写照。反映在东莞的人口结构上,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到过东莞工作,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双万”之城,离不开亿万创业者、打工者的奋力拼搏。秉承“海纳百川”城市精神,东莞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外来人口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心理认同等方面全面融入东莞。

记者:请您谈一谈,在当今时代面向全社会广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张卫红:在当今时代面向全社会广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改革开放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勇于尝试,这无疑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激励科研人员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攀研究高峰,全力向研究的最新理论挺进;在自然科学领域,它激励科研人员突破固有理论的限制,勇闯科研无人区,不断拓展科学的边界;在艺术创作领域,它激励艺术家们摆脱陈旧模式的框框,勇探艺术新境界,竭力展现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工业制造领域,它激励工程师冲破传统技术的藩篱,勇攻技术难题,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改革开放精神对新思路、新方法的不懈探索,能够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全方位发展。

其次,能凝聚全社会的团结共识。改革开放精神强调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其跨越了阶层、行业和地域的界限,无论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还是普通的劳动者,都能在这一精神引领下,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使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减少阶层间的隔阂与矛盾;它突破了行业的壁垒,不同行业不再各自为战,而是相互支持、协同发展,例如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它消弭了地域的界限,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不再孤立发展,而是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迈向富裕与进步。改革开放精神所强调的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社会各界紧密相连。

 

(《人民周刊》2024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6期

上一篇: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下一篇:蒙山连绵文脉远 沂水辽阔精神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