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眉山创新方式保护三苏祠

让更多人感受三苏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徐杭燕    2024-10-18 09:13:16    人民日报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在三苏祠体验拓印技艺。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三苏祠内,古树参天,绿水环绕。近年来,四川眉山通过数字化、舞台剧等多样化的方法积极传承传播三苏文化。近日,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来到眉山,聆听“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故事,了解眉山保护三苏祠的创新方式,感受三苏文化的魅力。

“三苏祠保护得很好”

“三分水,两分竹,祠在水中央。”一踏进三苏祠,尼日利亚每日信报传媒集团总编辑伊德里斯·哈姆扎便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绿荫环绕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伊德里斯·哈姆扎紧跟在讲解员身旁,聆听三苏生平故事,了解三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苏宅古井前,伊德里斯·哈姆扎入乡随俗,用打上来的井水洗手;在苏宅丹荔旁,他驻足良久,详细了解这棵荔枝树的历史;在东坡盘陀像前,他举起手机与之合影;在体验拓印技艺时,他拓印下“自强不息”四个字……伊德里斯·哈姆扎一边参观体验,一边感慨:“三苏有着深厚的家学传承。苏轼是一个很有智慧很能干的人,他在多个城市做过官,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并且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南宋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胜地。三苏祠现占地106亩,保存有16处古建筑,收藏有宋拓本《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数千件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刻。

“三苏祠保护得很好,参观三苏祠是纪念三苏的重要方式之一,三苏的家训家风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伊德里斯·哈姆扎说。

据了解,三苏祠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修缮达30多次。2020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文物保护资金86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三苏遗址遗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0余个。2023年,三苏祠的游客量达182.32万人次。

为进一步做好三苏祠保护工作,拓宽公众了解三苏文化的渠道,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联合29家机构、历时6年共同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今年6月正式上线。该数据库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收录整合三苏文化相关数据共计12.5万条,涵盖三苏文学作品1.1万余篇、学术论文9万余篇、数字图书1.4万余册、三苏祠珍藏文物6000余件等信息。

“推动三苏文化出海”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座三苏祠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文化传承。三苏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丹麦《哥本哈根邮报》发行人杰斯珀·斯基尔在参观完三苏祠后说,“中国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做得很出色。我在这里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我们需要打开眼界看世界,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请外国媒体人来中国参观交流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三苏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德国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莉认为,“推动三苏文化出海,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可以通过戏剧等方式讲述三苏生平故事,翻译三苏代表作品。”

为进一步传播三苏文化,推动三苏文化出海,2023年7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眉山市推出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将现代舞蹈与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引导观众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中传播三苏文化。今年3月,《诗忆东坡》走出国门,开展了为期两周共计8场的海外首演,吸引观众约1.5万人。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8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寒露时节赏秋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