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邓小平:改变中国 影响世界

——访国防大学教授邵维正

2024-09-18 11:37:33    《人民周刊》

编者按: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本期《人民周刊》特刊发专题报道,采访人民日报出版社图书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让读者感受邓小平同志的卓著功勋、独特魅力、崇高风范。

 

“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5年前,我考证中共一大,就是响应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号召,不然,我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考证。”为了接受采访,89岁的邵维正早上5点就起床了,赶到办公室准备相关材料,一条一条密密麻麻写了几大页。

邵维正,著名党史专家,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解放军原后勤指挥学院)教授,专业技术一级,少将军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电视总台《百家讲坛》“党史故事100讲”主讲。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震动学术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邵维正。胡乔木同志动情地说,这位同志下了这么大功夫,弄清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党史研究的一大成果啊。

名副其实的世纪伟人

邵维正在邓小平相关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是出于党史工作者的责任。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史中,转折点很多,但称得上历史性转折的只有两次。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另一次就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作为党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党的历史性转变研究透,把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贡献讲清楚。二是出于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领导人。他一生中曾三次被打倒,但仍秉持着坚定信念,为党和国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这种坚毅的个性,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从小他就聪颖好学,成绩拔尖。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5岁的他背起行囊,赴法勤工俭学,此后邓小平再未回过家乡广安。即便后来邓小平多次到四川,也“屡过家门而不入”。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父亲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许我们回去。他说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干扰地方。”

1947年7月,在鲁西南战役激烈进行之时,刘邓大军接到中央军委来电,要他们立即集中休整10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当时,刘邓野战军已连续作战月余,未得到休整,部队十分疲乏。新补充的战士,来不及训练;弹药、被装来不及补充;所带款项不及半月开支。加上天气骤变,鲁西南一带连降大雨,黄河水位猛涨,黄河老堤年久失修,时刻有决堤危险。面对十几万大军和沿岸数百万群众的安全,邓小平“忧心如焚”。他在晚年回忆说:“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但在得知“陕北情况甚为困难”时,刘邓大军毅然决定提前结束休整,立即执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刘邓大军顶着困难,勇往直前,经过整整20天的艰苦奋战,胜利进入了大别山区,建立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

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提前两年作出策划,约请邵维正撰写邓小平同志的相关图书。邵维正认为,反映邓小平伟大的一生,一本书是不够的,便与《学习时报》编审李步前、解放军原后勤指挥学院教授曲跃厚,在20余年研究积累基础上,共同写作两部图书《世纪伟人邓小平》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这两本书是姐妹篇,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世纪伟人邓小平》讲述了邓小平辉煌革命生涯中的100个故事。该书原为邵维正于2004年在解放军出版社主编出版的《邓小平百年百事》,邵维正和李步前根据中央最新精神和研究成果,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为什么称呼邓小平为世纪伟人?邓小平出生于20世纪初,逝世于20世纪末。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是站在20世纪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几乎经历了整个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世纪伟人。

邓小平的一生功勋卓著,只讲他的经历远远不够,更应该突出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因此,邵维正又邀请曲跃厚,在2004年为《中华儿女》杂志所写专题连载文章《解读邓小平革命生涯的五度辉煌》基础上,重新构思,深入挖掘史料,精心编排铺陈,推出新作《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一书,将邓小平一生中的诸多贡献概括为八大闪光亮点。

2004年,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邵维正与邓小平女儿邓榕交流,介绍《邓小平百年百事》与《解读邓小平革命生涯的五度辉煌》系列文章。邓榕当面恳切作答,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她父亲一生的经历。当时写她父亲的书和文章很多,她正在上初中的女儿羊羊也读过《解读邓小平革命生涯的五度辉煌》,还说“好多文章我都看不懂,但这几篇我看懂了”。

影响世界的领袖人物

邓小平同志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公认的领袖人物,享有盛名。从1976年至1997年,邓小平多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外国朋友称他为“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由于取得巨大成就,加上缺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党内开始出现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倾向,邓小平头脑则比较冷静,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公共食堂问题,他多次明确表态说“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针对知识分子的属性问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他说“应千方百计把科技专家、教授生活搞好”,“世界上的科学家,成名的很多是在30岁左右。现在再不重视培养提拔年轻人就晚了”;针对包产到户问题,他表示不在乎形式,要看农业的实际成效,“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发言,“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深刻体现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原则的话音刚落,联合国会议大厅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国代表团参加这次联大特别会议,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望和地位,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1979年,邓小平出访美国,明确表示:“世界人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倍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稳定。我们两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共同的努力对此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次访美,在全美引起轰动。舆论说,邓来了,刮起了邓旋风!他以超人的精力和智慧向美国人民传播着和平,美国三大全国性电视网的黄金时间全部成了“邓小平时间”。

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准确、深刻地分析了世界大势全局,高屋建瓴,从战略高度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邓小平适时提出转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985年至1987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单方面主动减少员额100万,史称“百万大裁军”,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世界和平进程。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深受信任和敬重。毛泽东评价邓小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周恩来评价邓小平是“举重若轻”。叶剑英则夸邓小平“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其实,早在全会召开前两个月,邓小平怀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愿望,访问日本。在谈到这次日本考察之行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在乘坐日本“光-81号”新干线列车时,记者问邓小平有何感想,他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随后邓小平又补充道:“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邓小平对中国的发展抱有信心,更有紧迫感,也预示了不久即将到来的历史性转折。

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随后又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式减贫”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样本。

接续推进伟大事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国际上,风云变幻莫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也正处于关键时刻:历时3年的治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出现了有利于改革的形势。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部分干部和群众产生了困惑,“左”的思潮又开始抬头。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之下,88岁高龄的邓小平再一次挺身而出,在南方视察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掷地有声的重要谈话,“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廓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在理论上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坐在家中电视机前,认真听完报告后满意地说:“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说着,就欣喜地在电视机前鼓起掌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高速发展。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3年达到59.3万亿元,而到2023年已达到126万亿元。1978年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11位,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而到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后的十几年一直稳居于这个位置。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六大改革主线,提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思想,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正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为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邵维正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他认为,中华民族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邵维正说,邓小平晚年看到浦东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曾吟出“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也许,令他感到欣喜的不仅仅是浦东的发展,更是预见到党的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一定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在未来的道路上奋发进取,守正创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作者为人民日报出版社第八编辑中心编辑)

 

(《人民周刊》2024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6期

上一篇:走近青铜瑰宝 感受“何以中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