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史学研究需要“碎片”但不可“碎片化”

胡永恒    2024-08-12 17:32:21    学习时报

近年来,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批评声不断。但也有学者认为史学研究“碎化得还不够”。这表明,学界对“碎片化”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在史学研究中,“碎片”不可或缺,但史学研究不可“碎片化”,反对“碎片化”不等于反对“碎片”。
  何为“碎片”?“碎片”是构建宏伟历史大厦的砖瓦和基石。一方面,“碎片”研究可以在细节上提供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例如,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可以揭示出以前未被注意到的历史细节和独特视角,从而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些细小的研究成果,虽然看似琐碎,但却可以拼凑出更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
  另一方面,“碎片”研究可以引导研究者关注历史中的微观层面,从而发现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历史真相和人类经验。通过对日常生活、普通人物和事件细节的考察,研究者能够发现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视的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声音。这种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进程中个体和群体的真实处境和心理状态,进而对历史事件的动因和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历史的“碎片”研究有必要,但是,“碎片化”研究却不足取。
  何为“碎片化”?“碎片化”本义是指某种完整的东西变得不完整,应用到史学研究中,则意味着研究从整体性走向碎片化,研究主题变得细小琐碎,缺乏宏大视角和深层次的阐释。史学研究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研究主题的细小化、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以及研究成果的零散化。研究者常常专注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而忽视宏阔历史背景和整体历史进程。这种研究虽然在细节上可能非常精确,但难以提供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和深刻洞见。
  为什么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不足取?因为在史学研究中,过度细化的研究容易使研究者迷失在细节中,忽视历史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宏观视野和深层意义。例如,过分关注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可能会使研究者忽略该事件或人物在更大历史背景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无法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规律。这样一来,史学研究就会变得零散和孤立,难以把握历史的主流与主线,难以为我们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历史认知。
  另外,“碎片化”研究还可能使史学研究变得琐碎和庸俗,失去其应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研究者如果只关注细枝末节,而不去探讨历史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可能流于学术上的平庸和肤浅,无法对现实社会产生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史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历史事实,更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如果史学研究过于“碎片化”,就难以实现这一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避免史学研究“碎片化”呢?“碎片化”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或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这一关系,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由小及大”。历史是由无数碎片构成,研究这些碎片有助于拼接整合出整体的历史图像。然而,史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碎片”研究,必须追求对历史的总体把握和理解。具体而言,“由小及大”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从较短时段到较长时段,最终打通整个历史时段。二是从局部到整体,以小见大。好的微观史研究应揭示出与其他历史进程和事件的关联,同时具备细节和总体史的雄心。三是理论体系和框架的作用。题目大小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有理论框架。缺乏理论引导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史料编排和史实梳理的层面。因此,引入社会科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有助于形成更有深度和系统的历史阐释,从而克服“碎片化”问题。
  第二条路径是“以小见大”。这意味着通过局部看到整体,从某种迹象推知事态发展。多数反对“碎片化”的学者并不反对微观研究,而是不赞成只研究小问题而不能“以小见大”。史学“碎片化”的要害在于“以小见小”,没有将研究对象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历史研究可以细化和微观化,但应具备大问题意识,微观研究应有助于解答大问题,帮助今人理解过去和未来。即便是饱受“碎片化”诟病的新文化史,其研究者也常有“以小见大”的理论自觉。
  总之,史学研究需在“碎片”和整体之间找到平衡。史学研究既需要细节考证,也需要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时代呼唤史学重新点燃探索历史大势、指引未来方向的理想之火,打破狭隘的“碎片化”局限,改变“拼凑学问”的负面印象,再次闪耀史学的思想之光。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守护中华瑰宝 让遗产焕发新韵
下一篇: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