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千年云冈 熠熠生辉

郭志清 朱 萌    2024-07-18 11:44:56    中国文化报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保护研究云冈石窟的各项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级相关部门给予云冈研究院多方面有力支持和优先保障。

保护为先,留住历史根脉

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历经1500多年世事沧桑,云冈石窟曾一度处于悬石累累、裂隙纵横的危险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石窟保护,云冈石窟迎来“安定”岁月。

在云冈石窟,游客时常能看到某个洞窟被暂时封闭。洞窟外,游客熙熙攘攘;洞窟内,文物修复人员爬上数层楼高的脚手架,传统工具和超声波测试仪等专业检测仪器齐上阵,全神贯注“诊断”文物。据了解,排查出的每处病害都有详细记录,并建立准确的电子档案,便于制定修复方案和总结经验。

近年来,云冈研究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陆续开展重点洞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修缮工作,完成针对石窟本体的11项保护工程。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工程,云冈研究院把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的勘察方法和监测方案等一系列经验进行推广应用。

为实现石窟信息的永久保存,云冈研究院建立石窟数字档案,目前已完成石窟总量的2/3,计划2030年前全部完成。已建成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是国内文博系统首家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数据储存中心。上线运行不久的云冈石窟文物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已经承担起石窟文物本体及保存环境的专项监测工作,24小时全方位守护石窟。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今年3月,云冈研究院又启动了《云冈石窟总体保护规划》修编及相关研究工作,系统谋划云冈石窟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建设,云冈学蓬勃发展

“伎乐飞天”飘落人间、“金刚力士”沐浴清风……2023年9月,云冈研究院推出的云冈东山“曼荼罗乐舞季”系列演出惊艳游客。演出以歌舞为载体,将石窟造像中的静态舞蹈进行复刻,不仅推动学术研究,更将文化成果惠及民众。

近年来,山西在云冈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杭侃介绍,云冈学是以云冈石窟现有文物为依托,集宗教、考古、建筑、历史、艺术等诸多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云冈研究院深化云冈学基础研究,联合北京、上海等地知名高校和山西大学、大同大学以及山西省文物局所属科研团队,积极开展云冈石窟和北魏平城考古等基础研究项目。如云冈研究院与山西大学在2023年联合推出“云出云冈——云冈文献知识库”。知识库集成了与云冈学相关学科和主题有关的大量文献信息资源,为研究云冈学的学者提供更多便捷服务。

在云冈学平台建设方面,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落户云冈研究院,让云冈学科研平台体系越来越丰富。

云冈研究院还先后组织举办了“北大讲堂·云冈”青年创艺工坊等大型学术活动,召开云冈·北朝建筑研讨会等多场学术会议。此外,还与吴哥窟管理总局、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国外高校院所展开深度交流合作。

融合发展,读懂云冈历史

近年来,来云冈石窟的游客逐渐从“逛一圈”到“待一天”。游览模式转变的背后,是一代代云冈人对这座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经年累月的保护、研究与匠心呈现。

云冈石窟博物馆展厅内,“金石不朽——圆明园与云冈文物寻护纪”等近10场展览在今年先后开展。云冈文化坊、西堂文创等文创店千余种文创产品吸引游客“打卡”盖章。

作为教育部研学教育基地,云冈研究院与全国121家研学机构建立合作关系,4年来开展研学活动300多场。不断优化迭代的研学课程不仅让人们读懂云冈历史,更有助于通过触摸历史脉络,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对于不能来到现场的观众,云冈研究院以丰富的数字化手段让人们足不出户游云冈;联合多所高校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可移动展示,用分体3D打印、积木式安装,让超大体量等大比例复制石窟“走出去”。

打开云冈研究院的工作表,从加强文物保护、推进云冈学建设到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规划。一项项举措逐步落地,云冈石窟与云冈学正以更加饱满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用现代创意呈现传统文化
下一篇:我与中国的情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