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红色题材的恒久魅力

刘同华     2024-07-08 14:51:52    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多部红色题材话剧与观众见面。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等出品的话剧《向延安》在北京上演,由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出品的话剧《红色的起点》在上海上演,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三湾,那一夜》在北京上演,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海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出品的话剧《钢铁战士》在广州上演……这些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些作品为天地传正气、为英雄铸形象,深情再现中国共产党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革命奋斗史,是文艺工作者对党百余年奋斗史的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望,一份诚挚的心灵相约。

讲述“青春与信仰”的燃情岁月

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有永远追寻理想的青春群像。“七一”前夕,话剧《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拉开一连四场演出的大幕。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座无虚席,近千名观众的思绪被牵动,在悬疑与诗意交织的戏剧中感受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有人称其为“一曲令人动容的青春之歌”。

话剧《向延安》改编自著名作家海飞的同名小说,曾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该剧以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的上海为时代背景,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在乱世中的艰苦卓绝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展现了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体现小人物大信仰的风骨担当,讲述“青春与信仰”的燃情岁月。

有评论指出,他们在最张扬的青春岁月,走上了一条最需要隐忍的道路,尽管与人世间的所有斑斓一一擦肩而过,而他们始终向往着延安。信仰并不是无根之木,不是一种“出厂设置”,它是刻骨铭心的经历换来的浴火重生,是至暗时刻温暖四周、激励前行的光亮。

编剧海飞谈道:“《向延安》其实是一个关于理想和青春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世界上所有的青春都是相同的。无论在哪个年代,充满激情、勇立潮头的永远是年轻人。”

“沿着无尽的山梁和奔腾的河流,我们到延安去!”这首名为《到延安去》的现代诗贯穿全剧。

延安有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诗人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写下对延安的火热印象:“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只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宏亮的动人的音调。”这并不是何其芳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成千上万进步青年的共同认知。

于是,在炮火连天中,出现了延安这块人类精神的高地、进步青年的绿洲。穿过八百里秦川,闯过国民党封锁,“四方八面来了学生几千,活泼、聪明,全是黄帝的优秀子孙”,“延安一时间真可谓天下英雄豪杰云集”。

1937年,丁玲在《七月的延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丁玲的这段话,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因为进步的青年在这里看到了光明,延安的一切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

谈到《三湾,那一夜》的创作过程,编剧王宝社说:“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寻找与追问的行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礼赞。我仿佛触摸到红色革命的初心;看到上下五千年从未有过的军队的诞生过程;我的灵魂仿佛沐浴在红色初心的光晕中,我想歌唱,想倾诉,想告诉人们,三湾,那一夜,对于历史和未来,都将是一个唱不尽的夜晚……”

《三湾,那一夜》取材于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那一夜”在王宝社看来是惊险却又伟大的一夜。十几年前王宝社跟随八路军出身的父亲第一次去三湾参观时,被“三湾改编”的艰难历程所震撼,那时这个故事就种在了他心中。接下来他到各地采访积累素材,三次赴三湾采风,最长一次在三湾住了一个多月,扎根当地体验生活,七易其稿,努力把三湾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不是想宣传什么,是真的怀着感情,想要触摸先辈们的想法,想要弄明白,当年他们是怎样打造出了这支上下五千年从未有过的军队。我写这个戏也是带着对前辈的敬仰,对现今的思考。”

确实,一部部好的文艺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党课,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对创作人员而言,也是深刻的回忆初心使命之旅。

为了使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向延安》制作团队组织主要演员在上海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党课——重走上海地区党的隐蔽战线红色路线。

他们来到位于静安区江宁路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了解革命前辈在白色恐怖中忠于职守、不惜用生命践行誓言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忠诚,领悟信仰的力量;前往位于静安区武定路上的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了解中央特科在保卫党中央机关与党组织的安全、开展对敌斗争、惩办叛徒、获取情报、进行通讯联络工作等方面的功勋,进一步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燃情又深情,《钢铁战士》鼓舞了我!”由国家一级编剧、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余青峰、屈曌洁编剧的《钢铁战士》,以“人民英雄”麦贤得为原型,该剧感动和鼓舞了多个年龄段的观众,“被英雄的事迹打动,被英雄对正义的坚持打动,被守护他的亲人、战友打动……在不同的人生战场,我们都要做英雄!”

“95后”张皓天在本轮演出中饰演麦贤得,他表示:“这次《钢铁战士》的创排,对于我来说,也是钢铁般锻造。塑造这个英雄人物,要更具有大情怀、大视野。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受到了洗涤,我对麦老的崇敬愈发深重。”

演出期间,麦贤得夫妇专程到剧场亲切慰问了剧组主创人员,并向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赠送了锦旗,表达了赞许和感谢。

正如观众所言,“剧中有一句台词让我特别感动——你活着,就是守护你的荣誉,这也是你的战场——其实放到当下的每个人身上,也是如此。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部剧可以鼓舞我们。”

文艺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

话剧《红色的起点》在上海演出获得成功,接连数天的演出,带领观众感受理想之火、信仰之光。青春的理想和执着,是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所共通的特性。导演罗兰说,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到这部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百年前的青春力量,感受到理想和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感召和鼓舞。据悉,该剧即将在北京、合肥等地开展巡演。

这,就是红色题材的恒久魅力;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厚重力量。

当《红色的起点》大幕拉开,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台上,他们目光坚定,理想远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是一百年前的年轻人,也是当今的年轻人。理想信念的力量,让他们的青春与热血,在一百年后依然火热地燃烧,点燃同样年轻的生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告诉记者:“首先,红色题材有着永恒的价值,因为这是我们民族走过的路,上面深深地镌刻着永不磨灭的记忆,所以永远值得认真书写。同时,这是时代的需要,时代呼唤不同形态的文艺作品来回应现实关切,因为只有知道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还有,成风化人是优质文艺作品的精神原色,我们的文艺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就是要起到春风化雨的哺育之功。”

于群山之巅俯瞰苍茫大地,自历史长河洞见激荡风云,我们正以移山倒海的力量展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主动,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中能动地打开新局面、开拓新空间,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立传,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画像,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载这样主题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尊重历史、呼应现实的艺术创作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这种严肃、负责的艺术自觉,无疑是对历史素养和高尚审美的真诚呼唤。

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对高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共同奔赴的远方。正如铁凝在《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中写道:“乐舞、吟咏和歌唱,辞章和故事、图像和影像,新时代的中国人从多姿多彩的文艺作品中分享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弘扬中华文明以诗教人、以文化人的传统,培育和倡导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认同。这正是新时代文艺根本的社会责任之所在。”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明交流史视域下的《格萨尔》史诗
下一篇:上海,我的第二个家乡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