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博物馆要增强使命感,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以强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博物馆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要让文物说话,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这应该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时代使命和举办陈列展览的基本遵循。
博物馆热背后的忧虑。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重视和推动,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持续高涨,参观人数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长10倍之多,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参观人数爆发式增长,预约难、一票难求成为一些博物馆的常态。
然而,在表面热闹、光鲜数字的背后,大部分博物馆展览学术味重,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不强,观众往往看不懂、看不下去、留不下深刻印象,“以史育人”的教育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多数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是各类文物的考古学和文物学展示,注重文物外貌,即造型、尺寸、装饰和色彩,或讲述文物的年代、区系、分期和分类,或聚焦某件文物鉴宝式、猎奇式的展示。这种以考古学和文物学视角的阐释方式,因为没有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物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做到透物见人、见事、见生活、见智慧和见精神,难免让普通观众有看不懂、枯燥乏味和“千馆一面”的感觉,往往乘兴而来、扫兴而去,更谈不上对他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另有一些展览少见文物展品,大量充斥各种多媒体和辅助艺术品,或是各种动画、游戏、视频等新媒体类无明确传播目的的做秀、自嗨,或是各种舞美、声光电和辅助艺术品等形式大于内容的低能传播,让观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应该让观众看得懂,不仅有意思、好看,还能发挥社会教育作用。首先,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对观众要有吸引力;其次,展览能激发观众持续参观的欲望;再次,展览对观众要有教育意义,让观众得到学识与经验、知识与信息、情感与价值上的满足和收获;最后,展览要对观众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影响其信念与态度,甚至出现超越,转化为行动。以此标准看,大部分博物馆展览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以史育人”功能,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馆亟待重视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加强博物馆“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为了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文物展示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博物馆举办文物展览,绝不只是为了文物的鉴宝、猎奇或展示文物的审美价值,也不只是考古学和文物学知识普及或历史现象的就事论事,而是为了“古为今用”,起到教化启示作用。必须改变目前展览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不清的状况,确立正确的文物展示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强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例如,举办大运河展览,我们不能停留在大运河概貌、历史变迁、运河城市、沿岸传统生活、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舟楫、运河艺术等历史文化的简单叙述,而要重点反映大运河对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对促进南北货物运输和商业贸易,对促进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以及沿线城市兴盛和美好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复杂环境、工程难度以及工程技术体系与成就的展示,让观众感受京杭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工程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其次,必须加强文物历史内涵和价值的阐释研究。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考古学和文物学阐释的窠臼,强化文物历史内涵和价值的阐释研究,透物见人、见事和见精神。例如良渚玉器研究,旨在揭示玉器不仅仅是艺术,更与原始宗教、礼乐文明、国家文明有关,反映其核心思想——“权力与信仰”;对钱塘江海塘遗址的考古研究,要从土塘、竹笼木桩塘、柴塘、斜坡式石塘、直立式石塘到鱼鳞石塘的演变中去揭示古人的生存智慧,去反映人类与水抗争的不屈精神。同样,通过我国大量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人文解读,阐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阐明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基因以及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等。最终解答“我们中国人是谁”“我们中国人从哪里来”和“我们中国人要去哪里”的追问,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和深厚底蕴,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最后,强化博物馆展览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虽然博物馆展示的往往是过去的历史,但落脚点是当代。博物馆展览要在挖掘阐释文物历史内涵价值的基础上,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以史鉴今,激活文物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以传播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为核心与宗旨,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例如,2021年12月中国民族博物馆等共同举办的特展《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利用文物串联大背景和故事,通过深入挖掘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文物和文化遗存等资源,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中共一大纪念馆展览,通过文物和历史研究成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和艰巨性、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和使命、先进知识分子在建党中的作用及其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