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是城市的筋络。路,是城市的血管。历史风烟中,暮鼓晨钟下,它们独特的风貌,为那漫长的时代书卷留下最醒目的落款。
我的家乡沈阳铁西区,一座曾以雄厚的工业基础闻名遐迩的“东方鲁尔”,一座让我甘愿用半生时光铺洒足迹仍乐此不疲的城区。
漫步于铁西区的街路,犹如与一位世居此地的老工人促膝长谈,坦坦荡荡,直来直去,总是不出三言两语,就会提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段伴随着机器轰鸣的工业记忆。
地名往往凝结着当地人对这块土地的深厚情感与殷切期望,呈现出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气质。沈阳铁西区的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大大小小300多条道路中,以“工”字命名的有68条之多,以“业”字命名的有20条,其道路也大多与工业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从东面开始,依次是振工街、兴工街、铁工街、西工街,这几条街道首字连起来为“振兴铁西”;再往西,是热工街、爱工街、祖工街和国工一、二、三街,首字连起来读即为“热爱祖国”;来到铁西中部,几条大街分别名为保工街、卫工街,意为“保卫工业”;还有许多蕴藏美好愿景的道路,比如锦工街、绣工街、前工街、程工街,寓意“锦绣前程”;安工街、乐工街,蕴有“安乐”之意;吉工街、祥工街,取“吉祥”之意;繁工街、荣工街是“繁荣”之意;富工街和强工街组成“富强”之意。铁西的路也是如此,像广业路、阔业路、伟业路、大业路、功业路、勋业路……“工”字街与“业”字路交汇融合,铭记着铁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创造的辉煌工业历史,镌刻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卓越功勋。
作为一个沈阳人,骨子里就对那段光辉岁月有着深刻的眷恋。每天下班骑车回家,行过和平区与铁西区交界的两洞桥,我常会下车步行一段路。与如今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道路两旁一组题为《晨曲暮歌》的雕塑群,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铁西工人上下班时震撼人心的自行车大军场景。透过这些色彩斑斓的塑像,我仿佛回到了儿时,坐在父亲骑的“二八式”自行车前杠上,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自行车洪流,听着耳边此起彼伏的车铃声,叽叽喳喳地给爸爸加油,努力前行生怕落后……
回到现实,重新追索眼前这片繁华商业区的前世今生。这里曾经是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在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曾创造出多个“第一”,其中最闪亮的还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枚金属国徽,而这里便是它的诞生地。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签署命令,公布了国徽制式。那年国庆节前夕,国徽的主体石膏模型已经制作成功并获批准,但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制作金属国徽并非易事。沈阳何其有幸,第一机器制造厂(第一机床厂前身)接到了制作新中国第一批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厂里上下齐心、攻坚克难,提前20多天完成使命。1951年,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盛大庆典上,沈阳第一机床厂锻造的第一枚金属国徽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绽放着瑰丽的光芒。如今,每当我看到国徽,都仿佛看到曾经第一机床厂的工人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赤忱和热情,铸成一颗颗五角星、一个个齿轮、一条条麦穗,镶嵌在国徽上熠熠生辉。
一路前行,来到建设大路,道路两侧打造了工业文化走廊,上面大大小小罗列着密密麻麻的工厂名字,沈阳标准件厂、沈阳锻压机厂、沈阳车辆厂、沈阳拖拉机制造厂等等。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诉说着这里曾经灿烂多彩的工业历史,展示着沈阳独领风骚的工业名片,让来往的人们深切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工业文化。层层叠叠的名字中,总有一个让我驻足停留、深情凝望,那就是爷爷曾经工作过的沈阳桥梁厂。这是一家英雄企业,不仅设计建造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在抗美援朝期间,沈阳桥梁厂的工人一往无前地开往前线,顶着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抢修鸭绿江大桥、清川江大桥、大凌江大桥以及万城、白马、伏城、清水等多处铁路桥,为铸成“炸不断、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作出了贡献。在那场战争中,厂里共有13名工人壮烈牺牲。儿时每每听爷爷讲起当年的故事,我都会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像沈阳桥梁厂这样的英雄企业在这里不胜枚举,不远处的沈阳重型机器厂也是其中之一。昔日朝鲜战场上,面对力量强大的美军,志愿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是坑道作战。这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战场上亟需的军镐一时之间难以供应,短时间生产出相当数量军镐的艰巨任务部署给沈阳重型机器厂。工人们把铺盖卷搬到了厂里,昼夜赶工,他们秉承“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的信念,仅用19天时间,比计划提前40多天生产出10万把军镐。这些军镐在朝鲜战地挖出了1000多公里坑道,构筑起牢固的防御体系。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来到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橱窗里陈列着一把军镐,正是当年沈阳重型机器厂生产的。当年,志愿军某部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最后关头,就是拿着这把军镐与敌人展开搏杀的,这把军镐也被誉为“功勋武器”。透过军镐上那斑驳的锈迹,我看到了它的底色,那是沈阳工业的底色,也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底色:造国之重器,担国之重任。
传承工业文化基因,用好工业遗存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铁西区谋篇布局产业结构、实现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之一。正如铁西广场上矗立的名为《力量》的吊钩雕塑,虽然在高楼林立、商场众多的繁华商业中心,这样一个吊钩的存在并不很醒目。然而,每一个路过的沈阳人都会情不自禁为之驻足,因为它代表了那个火红的年代,诠释着曾经老工业基地的风采,是这座城市的歌与哭,是几代产业工人的情与爱。
一路走来,暖意盈怀。铁西区每一条“工”字街与“业”字路都让过去和现在交错融合,化为心底最柔软的记忆。用心去丈量那些街,用情来雕塑这些路,每一次举步或驻足都是挚爱的过往,每一次静默或呐喊都是骨子里涓涓流淌的家国情怀。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