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最早创办的进步文艺刊物。抗战爆发后,大型文学杂志纷纷停刊,胡风携同仁共创杂志《七月》,履行文学在“意识战线”的启蒙与宣传任务。
《七月》是为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1937年9月11日创刊于上海。刊名采用鲁迅手迹,初为周刊,受战局影响,同年9月25日出版3期后即暂停。1937年10月16日在汉口复刊,改为半月刊,期号另起,每六期为一集,至1938年7月16日,在汉口共出版3集18期,后因武汉抗战而停刊。1939年7月,该刊改为月刊,在重庆再次复刊,每四期为一集。1941年9月出版第七集第一、二期合刊(期号接续半月刊)后停刊,共计14期。该刊周刊、半月刊、月刊前后共出版35期。
该刊的创办和两次复刊,得到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驻武汉、重庆办事处的大力支持,董必武在武汉以八路军办事处(其时八路军办事处正筹备中)名义给予了资金支持,其编辑方针也是由中共长江局文委讨论和指导的。关于刊物的宗旨,该刊在武汉复刊时的致辞《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一文中指出:在全面抗战的形势下,“在神圣的火线后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而应“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相,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底(的)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
《七月》杂志很有抗战特色,它大量报道抗日前线、解放区、八路军、游击队的消息。例如端木蕻良的《记孙殿英》刊登在第一期,路方的《走向战斗着的黄土层上》刊登在第二期,东平的《叶挺印象记》刊登在第三期,柳林的《一支游击队的发生》和李林的《鸟视晋西北》刊登在第十期。
除此之外,《七月》还发表了大量进步作家包括延安革命根据地作家创作的诗歌、报告文学、文学理论、译文、戏剧和美术作品等,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的欢迎,一部分青年作者和读者在胡风的帮助下奔赴延安。
1941年10月,《七月》在重庆停刊,《七月》的作者和他们的抗战作品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在中国抗战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