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孔祥安     2024-07-02 10:59:55    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居安思危”出自《尚书》。“《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时期晋国为达到与楚国争霸天下的政治目的,晋悼公听取大夫魏绛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楚国的建议,八年九次召集各诸侯会盟,一时间称霸诸侯。郑国在晋、楚两国之间摇摆不定,晋国联合其他诸侯国讨伐郑国,郑国归顺且送给晋国大批礼物。悼公将礼物分赠给魏绛,魏绛引用《尚书》的话规劝悼公,提醒悼公要想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注意做好防备,做到有备无患。
  “未雨绸缪”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讲的是一只孤弱无助的母鸟遇到幼鸟被掠去的祸患与伤痛,鼓起勇气、振奋精神,趁天未下雨就赶快修缮窝巢,以应对将来的暴风雨。
  这两则故事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丰富哲理与政治智慧:国家安定,要居安思危;面对困难和风险的挑战,要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精神特质。它产生于殷周之际,发展于春秋战国,秦汉以来不断丰富并应用于政治实践。《周易·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羑里而作《周易》,说明处在殷衰周兴之际的周文王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家对时政都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如孔子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墨子的“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等等。秦汉以来,针对国家兴衰、社会治乱、民心向背等重要政治问题,西汉董仲舒将“思患而豫防”作为治国爱民的首要条件,陈寿强调“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唐代魏征认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北宋欧阳修主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清代魏源指出“治久习安,安生乐,乐生乱;乱久习患,患生忧,忧生治”,等等。这种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不断发展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淬炼出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思想法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曾遇到无数的困难与挑战,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忧患和担当意识。他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开创出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如唐太宗常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忧患意识,不断革除弊政,开创了“贞观之治”。又如,范仲淹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发起了“庆历新政”。中华民族正是凭借浓厚的忧患意识,才一次次应对了艰难险阻、渡过了激流险滩,历经沧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责任,更是担当。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面对人民、国家、民族所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呐喊,教育弟子“当仁不让于师”,追求“杀身以成仁”的人生境界。再如,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认为天下士人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做到“舍生取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人生境界与价值追求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塑造了像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历史人物的强烈责任感与勇于担当的精神。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理性自觉,更是超前防备。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里“豫”即预测、预备、预防之意,是对事情发展的预判与理性自觉,更是对危机或风险的预防与超前防备。古人云:“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有智慧的人无论处在顺境或逆境中,始终保持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做到备豫不虞。如欧阳修通过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盛衰的转变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治国道理,提醒为政者要有安危存亡的理性自觉,不要骄傲自满。又如,清代诗人黄景仁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就用“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诗句描写了“康乾盛世”下的潜在危机。遗憾的是大清帝国没有觉醒,结果陷入被动挨打的悲惨境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和灾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创造性提出“坚持底线思维”“三个务必”。党的十九大上,他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只有坚持从战略上做到居安思危、勇于担当,从战术上做到未雨绸缪、超前防备,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切实把握历史主动,才能积极有效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进而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非遗有活力 古寨有魅力
下一篇:李元小川:让洪湖故事传千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