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张籍是文坛领袖韩愈的得意弟子,在诗文方面成就很高。流传下来的诗有近500首,当中的《节妇吟》流传甚广,其全文是:“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字面上看,这首诗写了一位已婚女子婉拒追求者的故事,语言很巧妙,大意是:您知道我有丈夫还送明珠来追求我,我感谢您的情意。但是我已发誓与丈夫白头到老,因此只能把明珠送还,拒绝您的心意。可事实上,作者并非在写一个爱情故事,《节妇吟》的出炉,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朝廷虚弱腐败,在范阳起兵15万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持续8年之久的叛乱严重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导致在唐朝中后期各地将领纷纷拥兵自重,形成了很多藩镇割据势力。张籍于贞元十五年(799年)考中进士,由于他很有名气,便成了各路诸侯争相拉拢的对象,这其中就有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师道顶着“三公”里面司空的头衔,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向张籍发出邀请,但张籍很有节操不肯去,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节妇吟》寄给他。意为我对您的赏识是非常感激的,尽管您对我真心实意,可我只能谢绝您的好意。张籍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已婚少妇,把李师道则当作是来追求的多情男子,立意新颖巧妙,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但又有礼有节,透露出自己坚定的立场。这样一来,连当朝宰相都敢刺杀的李师道看了很受触动,也就不再勉强张籍了。
《节妇吟》这首诗流传非常广,以至于当时不少青年学子纷纷效仿,其中有一个叫朱庆馀的士子学得最像。唐代的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前流行“行卷”,就是把自己的诗作呈送给朝中的显贵名流,希望其称扬于主持考试的官员,提前留个好印象。朱庆馀在考进士之前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给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全文是:“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解释为:昨夜洞房里的红烛一直未熄,等到天亮,新娘子要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在梳妆打扮后低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可合时兴?这首诗其实是一语双关,把自己比成新妇,把张籍比作夫君,并把主考官视为公婆,借以探询张籍的意见,实际上就是问:您看我这水平能考上吗?朱庆馀将科举考试和婚姻家庭之事相提并论。对古代学子来说,参加科举考试的确是和姑娘出嫁一样重要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了进入仕途、施展才干的机会。在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的情况下,这种比拟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合理性。
由于张籍对朱庆馀的才华比较欣赏,这篇行卷之作得到了张籍明确并肯定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从字面上看,这首《酬朱庆馀》可以理解为:越州一位刚梳妆好的姑娘在镜中看自己,虽然她知道自己很美丽,可还是不太有信心。尽管有别的女子穿着贵重丝绸织成的衣服,但并不值得看重,只有这位姑娘所唱的一曲采菱歌,那才是价值万金。而从内在的含义看,张籍传达的意思是:你有这样的文才,一定能考上,从而打消了朱庆馀“画眉深浅入时无”的顾虑,后来朱庆馀果然金榜题名。这里面,朱庆馀的赠诗写得很巧,张籍的回诗也答得极妙,可以说是珠联璧合、趣味横生。
在中国古代,以美貌喻贤才、以男女喻君臣的表达方法素有传统,并广为传统社会中的读书人所接受。早在战国时期的屈原便在《离骚》中使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很多此类佳句,被誉为“香草美人法”。《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便都是使用这种方法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张籍的《节妇吟》,使用比兴手法既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以诗言志表达入情入理,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