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遣唐使《井真成墓志》——

文明交流互鉴的盛唐记忆

徐 来 毛 红    2024-06-21 09:27:20    人民日报

图为《井真成墓志》拓片。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供图
 

版本记录历史、见证文明。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设置了“美美与共——版本中的古代中外文明交流”单元,展出反映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各类珍贵版本,讲述日本遣唐使故事的《井真成墓志》拓片便是其中之一。

从公元7世纪开始的200余年里,一批批日本遣唐使乘风破浪,前往大唐。他们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带回日本并影响至今,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以开放、包容、自信之姿,积极促进世界文明沟通与融合。

《井真成墓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历史文化价值厚重非常。正在展出的拓片拓印自2004年出土于西安的《井真成墓志》原石,分为墓志盖与墓志两页,将原石全部内容捶拓于宣纸之上,包括墓志因破损而造成的字迹阙如也如实呈现。

《井真成墓志》为唐制简朴样式,墓志盖上刻有4行12字篆文“赠尚衣奉御井府君墓志之铭”,墓志石上刻有171字(实存162字)楷书碑文。墓志文提到“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大意是“日本人井真成,有旷世之才,所以能受命出使异邦,活跃于中国,学习礼乐之道和治世风范”。同其他遣唐使一样,井真成因才华横溢受命出使中国,在大唐受到礼待,客死长安后,被唐玄宗追封为“尚衣奉御”予以官葬。寥寥百来字,道出了千年前这位遣唐使不凡的人生际遇。

《井真成墓志》佐证了日本遣唐使制度的实行。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19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团,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久、交流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古代文化交流史上实为罕见。唐玄宗时期,日本三次派出遣唐使团,使团规模在550—600人之间。作为文化使者,遣唐使怀着钦慕之心而来,全面学习借鉴中华文明,继承吸收先进的中华文化,将文明的种子带回日本落地生根。日本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借鉴儒学思想,积极推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借助汉字创制改革本国文字,学习中国的天文、历法、医学及工程技术,对诗赋、围棋、音乐、书法、绘画、服饰等“大唐流行文化”的模仿吸收深入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何唐代能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将探寻目光转向千年之后,我们或许能够得到答案。中华民族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和璀璨厚重的中华文化。文明发展的高度主体性,使得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为处世之道。

唐代,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还是文化传播与贸易往来,都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当时,中国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长安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3万余名留学生。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这一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写照。

以史为鉴,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造就文明传承的重要遗产和历史财富,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范例。

1000多年以来,井真成的名字从未出现在史料记载中。《井真成墓志》的出土,让后人了解到这位年轻遣唐使的生活点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中日友好交流史上。

墓志发现后,日本媒体连续报道,并在日本史学界引起轰动。2006年,陕西省文物部门向井真成故乡日本大阪府藤井寺市赠送了墓志复制品。这方墓志数次赴日本巡回展出,令日本民众直观了解这段历史。墓志相关资料还写入日本教科书。

千年前,中日两国曾携手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为后世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第 1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白塔红墙间,看老街新潮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