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马圩镇斌山岗的茂密山林间,坐落着一栋砖木瓦结构的平层古建筑。这里原为文武宫,1944年改建为斌山中学。1946年1月,中共德庆地下党小组在斌山中学成立,为这里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
在解放战争中,中共德庆地下党小组以斌山中学为驻地,将其打造为培养革命志士的“大熔炉”。周钊、余渭泉、黎曼青、李君怡、徐儒华等都曾在此任教;不少师生还参加了游击队,开展了一系列英勇顽强的游击战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
绥贺支队以少战多勇突围。1948年,随着粤桂湘边纵队在粤西、桂东不断发展壮大,在德庆三河地域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机会日渐成熟。
4月中旬,陈胜、叶向荣、刘超明、徐儒华等人,带领绥贺支队第二团共300余人,从六龙坑转回三河的三坑,并在附近村庄开展抗敌宣传活动。
绥贺支队第二团的强劲发展势头,令驻守两广的国民党军十分恐慌。当时主粤的宋子文秘密制订《粤西桂东“联剿”指挥部组织法》,并筹建国民党“粤西桂东‘联剿’指挥部”,企图早日剿灭这支“心头大患”。
不久,国民党集中桂东九县、粤西五县1700多人的兵力,兵分3路向怀南六龙坑、广宁森膺洞、德封边境进攻,“围剿”绥贺支队及其下属各团。
6月1日,国民党桂军正式对怀南六龙坑游击区发动进攻。残暴的敌军在六龙坑大肆烧杀,仅一天就杀害群众45人。绥贺支队第二团奋勇应战,以少战多,最终攻破了敌人的“围剿”计划。随后,为保存有生力量,第二团迅速改变策略,分成两队向外突围,一队向广宁森膺洞转移,另一队突围到德庆。
6月中旬,向德庆方向转移的队伍率先抵达三河。三河地界,丛山环绕、渺无人烟,对于游击作战来说,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三河地处德庆、封川、怀集三县交界,这里山高林密、河谷纵横、地势险要,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十分利于开展游击战争。此外,这里还驻扎着刘超明、徐儒华带领的绥贺支队分部,有了自己人相互支援,更有利于扭转敌强我弱的局面。
于是,绥贺支队第二团在三河地界扎下了根,第二团总部就设在云利河尾的黄石降村,在这里指挥各部队坚持游击战争。
绝处逢生建立游击根据地。然而,绥贺支队第二团广宁方向的部队情况不容乐观。国民党两广“联剿”部队在德庆搜不到绥贺支队第二团的踪影,便把锋芒转向广宁四雍。当时转移到四雍的部队中,大多是绥贺支队第二团的后勤人员及家属,他们受到敌人的围困,境况异常凶险。不少革命家属在“围剿”中壮烈牺牲,其中就包括徐儒华的4名亲属。
经历了异常残酷的浴血奋战,广宁方向部队终于带领家属艰难突围,于6月下旬抵达三河,与德庆的部队顺利会合。随后,他们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和群众基础,在德庆的山区继续开展游击斗争。
国民党桂军2个营一直追踪到德封边境,却没见到绥贺支队的影子。于是,他们在德封边境设卡封路,对整片山区进行了长达1个月的封锁。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绥贺支队第二团的战士们咬紧牙关、苦苦坚守,直到敌军主力转移才得以对外活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绝处逢生的绥贺支队第二团愈挫愈勇。此后,他们以三河为驻点,建立了德庆三河游击根据地,并向凤村九龙和西江边开辟游击新区,为德庆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