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瑞金沙洲坝镇西南部的大布村,曾经并排矗立着五栋简陋而大气的茅草土房,它们就是苏维埃中央政府培育干部的最高学府——苏维埃大学的校舍。毛泽东、瞿秋白先后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曾亲自为这里的学员授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苏维埃大学为中央苏区各级政府培育了大批骨干,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党的干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因应革命形势需要而举办
1933年二三月间,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红一方面军打破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这场重大胜利使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两大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军队伍也随之迅速扩充壮大,总人数超过8万。根据地治辖范围的扩大、苏维埃政权建设各项任务的增加,以及面临国民党军新一轮“围剿”的威胁,迫切需要中央苏区在短时间内集中培育一大批优秀干部,“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几万人继续供给到各个工作的战线上去”。
1933年8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四十八次常委会在瑞金召开,会议指出:中府(即苏维埃中央政府)各部都在办训练班,为着集中领导,统一教授与学习的方向起见,决定开办苏维埃大学。苏维埃大学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分别是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沙可夫、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林伯渠、内务人民委员部代理部长梁柏台以及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潘汉年,其中毛泽东亲自担任校长,沙可夫任副校长。中华苏维埃政府对苏维埃大学高度重视。
1933年8月21日,苏维埃大学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建校、招生、开学等事宜。随后,在瑞金沙洲坝开始修建校舍。学员同工人一起紧张施工,以松木、杂木和毛竹等材料搭建起五栋并排的茅草土房。以松木为房柱,用松板合围四面并加以钉固即为墙体,墙上开有可以活动的小窗户,每栋房子中间再以土砖和竹片分隔成五到六个小房间,就组成了学生上课、住宿的场所。校舍内学习和生活设施因陋就简,将石头摆齐作为板凳,将木板横搭成为课桌,将竹片平铺是为床榻,被学员们亲切称为“茅草房中办大学”。
围绕苏维埃建设安排教学
1933年9月初,苏维埃大学正式开学,分为普通班(预科)与特别工作班(本科)。前者以文化程度较低的学员为招生对象,以文化补习为主;后者设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8个专业班(1934年春增设外交、粮食两个班)。对于入学条件,《苏维埃大学简章》明确年龄在16岁以上,不分种族和性别,有过苏维埃政府或党、团、群众团体半年以上工作经历,能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能看懂普通文件,均可入学。修业期限依实际需要决定,其中本科不少于半年,预科由学生入学文化程度决定。可见,苏维埃大学的办学既突出专业特点,又紧贴苏区建设实际,极具灵活性。
1934年4月,瞿秋白接替毛泽东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徐特立任副校长。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大学更名为“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1934年4月1日,在瑞金沙洲坝中央政府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瞿秋白和新任的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出席典礼。瞿秋白在报告中强调苏维埃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供给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干部人材”。张闻天围绕办学中心任务,号召学员努力学习怎样领导革命战争、怎样改善群众生活和保护工农利益、怎样管理苏维埃政权和自己的国家。
苏维埃大学教学安排非常精当。课程包括苏维埃工作的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三项,注重对政治、文化以及与政府各部门有关知识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服务于革命事业需要,贯彻知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学校教员分正教员和副教员,正教员负责各科的领导及教授,副教员辅助正教员教学工作,帮助其搜集教学资料,编辑提纲,并辅导和检查学员功课。中华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非常支持苏维埃大学的教学工作,许多高级干部担任了学校兼职教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林伯渠、陈潭秋、吴亮平等都曾到校授课。
立足提高本领坚持学以致用
苏维埃大学学制短,而许多学员文化程度不高,为了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提升本领,学校领导和教员立足学员知识基础,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毛泽东和张闻天考虑到许多学员文字功底差、做笔记困难的实际,他们将自己的授课内容编成教材方便学员消化吸收,《乡苏怎样工作?》《区苏维埃怎样工作?》两篇文稿便是他们的讲义,后来印成小册子作为基本教材,受到学员们普遍欢迎。瞿秋白教学经验丰富,曾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上海大学、莫斯科列宁学院任教。主持苏维埃大学工作后,瞿秋白对政治教育每一节课程如何去讲、每一次讨论题目如何设置都作出原则指示。他本人授课结束后,往往有很多学生围过来问问题,他都耐心给予解答或者启发学生的解答思路。徐特立在担任副校长后对学员培训倾注大量心血,在给教育专业班授课时,他带领学员到瑞金官圳口列宁小学开展现场教学,教学环节包括了解办学情况、随堂听课、分享感受、点评教师授课等。正是坚持立足学员实际,苏维埃大学的授课成效非常突出。
除了理论知识学习,苏维埃大学坚持学以致用,引导学员投身到火热的苏区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苏维埃大学师生积极响应中央人民委员会厉行节约、支援革命战争的号召,为了节省开支,学校的教员、行政人员和学员一起动手开荒种菜,发展生产,解决各种经费问题。1934年3月24日,《红色中华》第166期专门报道了苏维埃大学的实践活动,“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全体工作人员及学生,目前决定节省,伙食公费方面,均照本报号召,并决定不用一个运输员,挑煤挑菜,均由自己动手”。通过节省运动,苏维埃大学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并且使学员深入了解群众、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深刻地了解到目前战斗的环境”,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战斗力。此外,学校还组织学员慰问红军和帮助其家属耕田,参与查田运动、选举运动以及宣传活动等实践活动。在学员毕业离校前,徐特立组织学员到中央苏区模范县兴国,亲眼见证轰轰烈烈的成人扫盲运动和小学义务教育普及情况,使他们在生动的实践中接受教育、受到鼓舞。
1934年上半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接连失利,苏区范围日益缩小。1934年7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苏维埃大学整体并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不到一年的紧张办学历程中,苏维埃大学先后培养了1500余名学员,为中央苏区各级政府输送了一大批拥有较强政治素养和专业特长的优秀干部、急需人才,为推动革命事业前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