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当今社会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的本土时髦,并还在逐步外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目的,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何为“新中式”
究竟何为“新中式”呢?所谓“新”,即是适合当代生活;所谓“中”,就是承续中国传统;所谓“式”,则是形成当代模式。“新中式”所代表的正是中国人返本开新的审美生活方式,它不仅是中国式生活的复兴,还是中国式美学的复兴。广义的“新中式”,并不囿于着装与家具,而是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本身是立体的、全面的,“新中式”浪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本土生活复兴。如今的生活美学家们,就在践行着茶、香、花、琴、书、画、乐、舞、服、妆各种“美之道”,从而获得更为幸福的生活。
“新中式”属于中国人对自己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而幸福本身就是个美学问题。“新中式”的内核就是一种以今释古的“生活美学”,“生活美学”与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息息相关:美好生活既是“好生活”也是“美生活”。“好生活”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当“新中式”用“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以生活品质去提升生活质量之时,就是对于美好生活的高级追求,“新中式”就是增加“幸福含量”的本土化的审美生活方式。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才会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新中式”的主要载体就是新青年
“新中式”的主要载体就是新青年,他们所造就的青年文化新潮,呈现出自下而上的青年文化觉醒,新青年的崛起所带来的便是新文化的跃动。笔者曾在2013年出版的专著《新青年新文化》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政治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构成三角结构,但是新世纪后,中国文化发展则呈现为五角星架构:主流文化位居上角,政治文化与大众文化拉开两翼,而五角星的两角则是日渐式微的精英文化与愈演愈烈的新青年文化,这便为“新中式”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稳固的社会支撑。
实际上,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复古都是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同时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那个传统中国,传统当随时代,也要与当今的审美与生活相匹配,通过“新中式”的发展,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就可以“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新中式”的海外传播要“种文化”
“新中式”的海外传播尚待假以时日,才能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穿着汉服到了世界各地,从旅游景区到毕业典礼,都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身影。从国内来看,目前中式服装占市场比例的情况是:“新中式”占得半壁江山,汉服紧随其后,旗袍落在后面。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在传播之前,还有一份工作亟待完成:那就是选择优质且定型化的“新中式”文化,这就需要设立“新中式”的各种标准。与此同时,如何打造中国自己“新中式”的文化品牌和美学品牌,才是重中之重。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从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在“新的消费增长点”之中,单独点出“国货‘潮品’”这一关键词。笔者认为:新国潮应该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成为共同富裕的文化推手,成为人文经济的主力军。
一件衣服卖500还是5万,通过什么增加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呢?不仅仅是高大上的科技提升,还要增加文化含量、品质含量,后者对于“新中式”而言更为关键。我们考虑“新中式”,更多是从消费的角度做出的,其实“新中式”的普及也可以带来普遍生产,实现民众的共同富裕。
如何面对“新中式”
面对“新中式”,应该摆明三个原则:文化上要鼓励,产业上要规范,政策上要跟进。
关于文化宏观政策上的建设,对于“新中式”的文化应进行长期的规划,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可行的。有三个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去做:首先,建设“新中式”的示范企业、单位和园区,为高质量的“新中式”提供范本。当今“新中式”产业发展的问题在于,产业集聚已形成了,但中国化的著名品牌,特别高品质的品牌很少,能“出海”的更少之又少。其次,亟待要做分行业“新中式”标准的制定。“新中式”的各个领域尽管与文化产业有所重合,但是文化产业的传统分类覆盖度显然是不够的,“新中式”要重新进行产业划分与标准设定。那么,如何做好标准的制定,建议可以采取在国外成熟运作的“一臂间隔”模式来实施,也就是让各个专业的行业协会在文旅部门和“新中式”企业之间形成中介。最后,还要促成“新中式”文化品牌的形成,从而使得本土化的文化标杆得以树立。必须承认,“新中式”的发展还不成熟,但是通过将生活美学产业升级为2.0版本,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内涵发展,“新中式”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