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中国古代龙舟流变的文献考察

王凤春    2024-06-06 12:16:30    中国文化报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仍经久不衰,折射出深远的历史和民俗学意义。从文献视角出发,梳理探讨龙舟的起源及其应用和变迁,可以从中厘清相对完整的龙舟文化脉络,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唤起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舟的缘起

自从人类懂得使用工具劳动,文明开始萌芽。《世本》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共鼓见窾木可以浮水而渡,即刳木为舟;化狐见鱼尾画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古人善于取诸万象为我所用,把舟造成落叶的样子;看见中空的木头可以浮在水上,就把木头刻成舟来应用;看见鱼在水里摇着尾巴游泳,就把木头削成楫来划水行舟。《易经·系辞下传》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我们的先人懂得,要顺利通过大江大河,非造舟不可,这样才能渡过波涛汹涌的河道,到达远方。

《诗经·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国语·鲁语下》亦云:“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匏,即葫芦;苦,通“枯”。以上两处引文原意相近,即枯叶后晾干的葫芦,可以涉水而渡。这类葫芦,古人也称谓“腰舟”,顾名思义是拴在腰间能助人渡水的一种工具。《国语·齐语》载:“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论语·公冶长》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所现“泭”“桴”二字,均意为“小筏子”,是谓乘着小筏子渡江过河。先民乘坐这类水上工具虽然简陋,但是它们的出现给“竞渡”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的舟及龙舟

《晏子春秋》成书于先秦,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文中出现“龙舟”的诸多痕迹。据推断,龙舟在春秋时期是人们日常所用之物。

《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西周历史的先秦典籍,为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简,记载了周穆王姬满在位55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其卷五记载:“癸亥,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东晋郭璞注:“沼,池。‘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郭璞认为“龙”字后应该有“舟”字。君岛久子作考证后认为:“《穆天子传》中的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上。”即周穆王曾经乘坐鸟舟、龙舟巡游天下。根据魏襄王所处的年代推断,至少在战国中期,龙舟就已经是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了。

战国时期的部分典籍,如屈原在诗中多次写到龙舟。《九歌·湘君》载:“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又有“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的描写。从全诗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意蕴来看,“桂舟”“飞龙”实为在水上疾驰的龙舟。《九歌·东君》亦载:“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驾龙辀的“辀”可以理解为曳舟,即人在陆地上步行拉着缆绳,曳着走的龙舟。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龙舟,说明屈原在世时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龙舟。

汉晋时期的龙舟

史籍中有“龙舟”二字最确切的记载,始于西汉刘安编写的《淮南子》。《修务训》载:“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剸犀甲。”文中描写宝剑铸成,伊始木钝,后经“砥砺”而“锋锷”至能断龙舟、剸犀甲。把“龙舟”作为描写宝剑锋利的参照物,说明龙舟在彼时已为常见。《本经训》亦载:“龙舟鹢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意思是君王乘着豪华龙舟,扬起高高的鹢首,浮行水面鼓乐齐鸣,此为水上淫逸的场面。这是批判当时社会的骄奢淫逸之风,“龙舟”在西汉常作为供帝王游乐所专用,以致承载“淫逸”之风,备受诟病。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西都赋》亦云:“于是后宫乘輚辂,登龙舟。”描述了天子视察军队的盛况,后宫嫔妃前呼后拥跟随圣上登龙舟,嬉戏水上。文中所描绘龙舟为帝王所专用。

陈寿在史学著作《三国志》中也有描写“龙舟”的文字,如《文帝纪》载:“为水军,亲御龙舟。”《明帝纪》载:“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载:“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书中所述“龙舟”,均为帝王所用的战舟。可见汉、晋之际,龙舟还有另外非常明确的作用,即用于水上作战。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棹歌行》中写道:“龙舟浮鹢首,羽旗垂藻葩。”诗中描写了士大夫在暮春时节乘坐龙舟出游的美好景色。既然普通士大夫可以乘龙舟游乐,说明至西晋时期,“龙舟”已非帝王专用了。

隋唐时期的龙舟

因开挖了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被褒贬不一的隋炀帝,也将龙舟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唐代杜宝撰写的《大业杂记》详细记录了隋炀帝的龙舟:“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如此豪华、庞大的龙舟,不仅体现了君王的气派与威严,而且充分显示出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高超的设计水平。

唐代诗人许浑在《汴河亭》中写道:“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描写了隋炀帝乘龙舟游幸江都,前簇后拥的奢侈豪华场面。隋炀帝的穷奢极欲遭老百姓唾弃,穷苦人民怨声载道。隋朝的民谣《挽舟者歌》云:“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描写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时,挽舟民夫所唱之歌,此歌悲愤感人,抒发了劳苦大众对暴政的控诉,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盛唐时期有关龙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这一时期文学作品里的龙舟种类更加全面,涉及面更加广泛。不仅有帝王专用游玩龙舟,也有民间戏游龙舟、杂技龙舟,还有旱龙舟、祭祀龙舟等,当然有越来越多的作品描写的是与现代龙舟竞渡一致的“竞渡龙舟”。盛唐之后,关于龙舟的典籍卷帙浩繁、史料丰富,为世人所熟知。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