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这件西周青铜重器,深藏百廿南大

于 锋    2024-05-24 11:52:23    新华日报

西周时期的大克鼎被誉为“海内青铜器三宝”之一(另两件为大盂鼎、毛公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而与大克鼎相配套的是七件小克鼎,则分藏于上海博物馆、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博机构,同样也是极其珍贵的青铜器。南京大学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件小克鼎,堪称这座百年名校的“镇校之宝”。近日,作为南京大学122周年校庆的一项重要活动,“积厚流广 鼎盛南雍——南京大学藏出土文物展”在南京大学博物馆开幕,在距上次公开展出20多年后,小克鼎再次与公众见面。

展厅内,小克鼎被放置在最显眼位置。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赵东升介绍,小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时期,相当于公元前10世纪末,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小克鼎通高28.5厘米,直径29厘米。鼎为圆形,三足,口沿下装饰着窃曲纹,间隔以六道扉棱,腹部装饰大波曲纹,足上部装饰浮雕兽面纹,两耳外侧饰夔龙纹,造型浑厚庄重,气魄雄伟。

尤为珍贵的是,小克鼎内壁铸有9行72字铭文,笔势遒劲,雄伟舒展。由铭文可知,小克鼎的主人名叫“克”,是当时的一位官职为“膳夫”的官员。“膳夫”负责管理王室的日常饮食和祭祀膳食,到西周后期,“膳夫”的地位和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负责传达王命,还参与国家行政和军事事务。

周孝王二十三年九月,周王命令“克”到各地巡查,并办理王室膳食。在圆满完成任务后,“克”得到周天子的厚赏。“克”因此铸造了一批青铜器,有“鼎”“镈”“钟”“盨”等器型,以示对祖先和周天子的纪念和歌颂。在铭文中,“克”表示每日都要虔诚地祭祀,以祈求长寿善终,国泰民安。

具体说来,“克”一共铸造了八件青铜鼎,大克鼎是为了纪念其祖父师华父及周天子对自己的任用和赏赐;小克鼎则是为了宣扬周天子美意和祈求自己子孙平安多福。从出土情况可知,“克”铸造的鼎共有八件,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形制纹饰均相同。大克鼎器型最大,其余七件大小相次递减,称为“列鼎”,其铭文内容不同于大克鼎。

先秦时期,鼎的使用与分配被视为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赵东升介绍,周代贵族按其地位高低,可在祭祖宴享中使用不同等级的青铜礼器组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列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有意思的是,“克”的身份并非王,更接近侯,实际上应适用于七鼎,但他却铸造了八件鼎,或许暗示了他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既是给周天子做饭的膳食官,又兼有军功,负责传达周天子命令。

大克鼎、小克鼎与“克”同一批铸造的盨、钟、镈等青铜器,统称为“克器群”。在沉睡了3000年后,它们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的一处窖藏出土。可惜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这批珍贵青铜器在出土后即流散,晚清的金石大家吴大澂、端方等都收藏过“克器群”的青铜器。南京大学收藏的这件小克鼎,曾由光绪皇帝的弟弟、当时的海军大臣载洵收藏。1911年,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在北京得到这件小克鼎。福开森精通汉语,热衷收藏中国古董字画,收藏颇丰。1934年,福开森将这件小克鼎捐赠给金陵大学,从此成为南京大学的珍贵收藏。

“小克鼎是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器物,代表了西周礼制的成熟。这一时期也是周边地区利用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规范本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兴盛期,加快了一体的中华文明进程,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赵东升如此评价小克鼎的珍贵价值。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该校铸造了一座青铜大鼎,放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二源广场,其原型就是这件小克鼎。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思政课程:青年毛泽东与北大红楼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