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王安石治水

2024-05-20 10:10:13    学习时报

王安石一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自幼跟随父亲旅居于江西、四川、广东、江苏、河南等地,青年时亦曾至各地游学,深入了解各地不同的人文风貌。丰富的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他崇尚学习求知,实地考证。鄞县知县的地方官之路是他开始践行的起点,他心系民生,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形成了关于治水的见解,并体现在他的地方治理中。
  王安石在赴任鄞县知县的第一年就详细了解了辖区内农业整体情况及水文地貌。他经调研得知,鄞县先天水文条件优越,水源丰富,当地人本无干旱之忧,但由于水利设施常年无人治理,导致水道堵塞、储水系统被破坏,以至于旱灾频发。王安石不辞辛劳,短短十几天走遍了鄞县管辖的十四个乡镇,深入了解各乡实情,耐心劝导民众参与到疏浚河流湖泊、修建水库堤坝的工程中去。《鄞县经游记》详细记录了王安石调研各乡镇河道情况和动员民众的日程安排。他亲自指挥并巡视水利工程的修建,“观碶工凿石”“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王安石始终处于治水一线,亲力亲为,民众受此鼓舞,也积极响应,贡献力量。最终使水有所归、有所储,田有所用,免受旱涝之灾,粮食连年高产,百姓收获颇丰。
  鄞县知县任后,王安石又历任南北多处地方官,目睹了各地老幼民众饱受水旱灾害的困扰。基于这种现状,他派遣人到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在他们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制定了《农田水利约束》,相当于北宋的“农田水利法”。
  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推行他的“新法”。《农田水利约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方争言农田水利”。这项法令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注重招纳贤才。无论官民,只要熟知农耕技术和水利工程修建的都可以向官府提出自己的建议,若确实是有利于治水治田的建议,则给予奖励,或录用该人为官吏。二是注重民情采风,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调查研究。王安石下令各地方官员要详细调查辖区内的荒田及需要疏浚或兴建水利工程的情况,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呈至中央统一解决。三是注重民众力量。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民众参与到水利建设中去。这三条内容实质上聚拢了专业治水治田人才,统计各地江河湖泊土地的实际情况,吸引治水治田过程中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最终达成主动发现问题、专业人才指导问题、兴修水利工程以解决问题的局面。
  自熙宁三年(1070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全国兴建的水利工程数不胜数,仅水利田建设就达10793处,主要成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堙塞湖陂的修复,主要手段为疏浚湖塘、还原湖塘原貌,建设灌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缺水的农田,使得湖塘既可在水灾时储水,又可在旱灾时供水。例如,对濠州钟离县长安堰、沧州北三堂、济州南李堰、濮州马陵泊等湖塘所做的生态修复。二是对河道的疏浚,主要针对因泥沙淤积而泛滥成灾的河道做疏浚。疏浚的办法为利用水流冲击淤沙以减少泥沙的淤积,又利用“浚川杷”等工具冲荡泥沙以减少沉积。汴水、漳河、蔡水、滹沱河等大河流在当时都疏浚成功,大大减轻了河流两岸的水灾隐患。三是围造淤田,利用水利工程将河流内积聚的淤泥导入荒地之中,使得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达到了既疏浚河道又造就农田的目的。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道:“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他认为要积极调动众人的力量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大自然蕴含财富,水利工程的完善有助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良田广阔、人口众多,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但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故虎牢迤东距海口三二千里,恒被其害,宋为特甚。”黄河在下游平原地带多处决口,并数次改道,最终分成二股河,水患严重。由此黄河治理便显得十分重要,成效事关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
  当时黄河水患的根本原因在于黄河水道在下游分成两道,水流速度减缓,使得河道中大量泥沙沉积,河床愈来愈高,堤坝难以防护。王安石认识到了黄河水患发生的关键所在,遂主张要恢复黄河原貌,将黄河下游的两条河道重新归为一条。并尝试使用“铁龙爪”“浚川杷”等清淤工具清理河道淤泥,治理黄河长期存在的泥沙问题。在黄河治理过程中,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欧阳修对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治黄提出了异议,王安石却认为若以万人之力解决十万人忧愁的事情,那就应该立马去做。虽然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王安石对黄河的治理未竟全功,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要穷尽人力来做好这件事。
  人主动施为需要以认识自然与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所谓“天变不足畏”,认识自然可以消除人在面对自然时过度自信或恐惧的心理状态。王安石认为人非生而知之,人通过学习才能知晓万物之理,识得日月星辰、山川丘陵、江河湖海。向自然学习,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才会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王安石颁布的《农田水利约束》要求众人因地制宜治理,结合实际,广泛调查当地的地貌及水利条件,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提升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形成对治水的客观认识。
  在水田治理的过程中,王安石始终尊重客观规律的运行,认为人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合理地利用自然之物。他写的一首诗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为的作用在面对自然时的意义:“牛若不穿鼻,岂肯推人磨?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牛和马是大自然中的生物,但如果不给牛穿鼻、马套头,牛、马怎能为人干活?穿牛鼻,络马首就是人在自然面前有所为的结果。这种思想也体现在王安石治水的实践中。人既不能被水旱灾害的发生所吓倒,也不能束手旁观、无所作为,而是要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众人之力,通过兴修水利、整理田地、清理淤泥等措施治理河水,防范水旱之灾。
  王安石在治理水田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各地农田水利的实情,依据客观实际,聚集众人之智,将自然之害变为自然之利。如其诗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通过认识事物,同心并力便不惧怕浮云挡住眼前、挡住前路。王安石水田治理的实践不仅对当时农业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后世带来了长远的收益。

乔清举 崔惠涓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展现雄安深厚文化底蕴
下一篇:可视、可感、可触,让博物馆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