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序列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鄂豫皖红军的手枪团。
1933年,红二十五军在长征前,建立了红军历史上第一支手枪团。后来,第3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也成立了一支规模近300人的手枪团。红二十八军当时的总兵力只有4个营,为何还要成立规模较大的手枪团?这背后与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时期,主要作战对象是国民党军的师、旅级单位,战斗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比如苏家埠之战便延续了48天之久。重建的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时期,由于部队规模缩减,主要作战对象是国民党军的旅、团级单位,战斗时间相对缩短。第3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部队规模进一步缩小,作战对象通常是敌营级以下单位,战斗时间进一步缩短。在这种战争形势下,组建一支规模适中、突击能力强的部队,能够在关键时刻发起强有力的战术突击,对迅速改变战场局势、取得战斗胜利尤为重要。比如,在1935年的桃岭战斗中,红军投入的兵力总计约5个营,敌军投入的兵力累计近2个团,双方实力差距不大,在此情况下将手枪团作为突击队伍,可以取得明显的战斗效果。
此外,在当时的战场上,决战阶段往往以白刃格斗告终,因此短距离的抵近射击机会很多,手枪相对于步枪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比如,在1937年夏的白羊山战斗中,红军特务营与东北军作战时,双方兵力相差无几,在最终的近距离作战中,由李世焱率领的手枪团1支分队,通过快速而准确的抵近射击迅速击毙大量敌军,为全歼敌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各式各样的小规模游击战频繁发生,红二十八军对于手枪团这种“特种部队”的需求日益增长。手枪团逐渐开始执行侦察、突击和警戒等任务。
手枪团的官兵们不仅装备了手枪,通常还配备马步枪。在与敌军作战过程中,他们既依靠手枪进行抵近射击,也利用马步枪上的刺刀和枪托进行白刃格斗。鉴于这些装备的特殊性,对兵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一是要求单兵作战能力强,反应敏捷,枪法精准;二是要求在近战中具备出色的格斗能力。
严酷的战争环境,促使红军指战员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新的作战方法。手枪团作为突击队时使用的“化装偷袭战术”,在攻打敌寨、突破关卡等战斗中效果显著。1936年初,红二十八军第82师政委方永乐派遣作战参谋带领1营进行单独行动,他们多次利用“化装偷袭战术”取得胜利。该战术的运用收效显著。比如,手枪团让敌军的别动队成了名副其实的“别动队”、使敌方十一路军的秘书长束手就擒等。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鄂豫皖红军取得了歼敌18个营的卓越战果。红二十八军的官兵们在总结经验时认为,关键因素在于红二十八军指挥员能够灵活应对战争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部队编制,确保拥有与当时战况相适应的“规模作战能力”。作为当时标志性的“特种部队”——手枪团,正是实施这种策略的有力抓手。红二十八军手枪团这支“特种部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初期。1939年1月,新四军第4支队对部队进行改编时,鄂豫皖红军的“特种部队”——红二十八军手枪团的历史才画上句号。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