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馆珍藏着一张纸质“红军没收征发委员会通行证”,长11.2厘米、宽5厘米,上书“步哨同志 兹有袁国钦前往城内请通行 没委华”19个字。这张满是岁月痕迹的通行证,见证着红军长征途中打土豪、筹粮款、分百姓的一段历史。
没收征发委员会(以下简称没委会)早在1930年便已成立,在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门、红军各级政治部、军区及地方武装系统均有设置,统一由财政人民委员部没委会管理。《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没收征发委员会组织与工作纲要》规定,没委会专门负责管理地主罚款、富农捐款及归公没收物品等。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面对敌人疯狂的封锁和围剿,一度面临给养匮乏的困境。为筹措军需、保障后勤,总政治部重新规定红军中没委会的组织,颁发了《关于红军中没收征发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从步兵团起至师、军团、总政部,均设立没收征发委员会,各级没委在同级政治机关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红军没委会主要任务是筹粮筹款,保障红军的后勤供给;没收军阀、官僚豪绅财产,一部分供给红军,一部分就地分给贫苦人民。同时,没委会还负责宣传红军政策、扩大红军影响力。
长征路上,部队每到一处,没委会都要广泛宣传没收征发的目的和意义,并设立群众反馈意见箱倾听民众心声。通过群众检举和摸排调查,了解当地军阀、官僚、劣绅的财产情况,确定没收对象和没收数额,再发动贫苦群众,一起收缴地主官僚和反动军阀剥削人民所得的民脂民膏。同时,还向富商宣传党的政策,动员其为革命募捐。最后,由没委会对这些财产进行整理,留下红军必需品后分发给当地百姓。上文提到的通行证就是红军长征至遵义土城镇期间,为方便群众工作人员出入没委会,特意发放给袁国钦的,后经多次辗转由遵义会议纪念馆收藏。
在进行没收与征发工作中,没委会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严格遵守政策中的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与当地群众合作打击地主豪绅,共享胜利果实。红军在遵义期间,在革命群众的协助下,共没收了遵义城百余户反动豪绅、军阀囤积的粮款,仅反动军阀王家烈一家经营的盐行就查出价值几十万元的食盐。当时,因食盐销路被军阀、地主、官僚所垄断,价格极其昂贵,贫苦百姓吃不起盐。于是,红军将没收来的食盐直接赠予或低价供应百姓。这样一来,老百姓对红军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增强,军队的后勤补给也得到保障。
在筹粮筹款工作期间,没委会主任林伯渠要求部属严格遵守有关纪律,严禁出现乱筹措、乱没收的现象。在一次入村筹粮过程中,老百姓因听信国民党的恶意宣传,提前把粮食藏好躲进深山,林伯渠带着下属走了好几个村庄,才在一户人家的地窖中发现了两百多斤玉米。看到黄澄澄的玉米,官兵们喜出望外,立马就要往外搬,林伯渠却慎重叫停,让人先弄清这家主人的情况,如果是地主,就按政策没收,并留下没委会的告示;如果是老百姓,要按市场价格购买,并留下字条以表感谢。后经调查分析,认定物主是一户中农,最后按林伯渠的指示,把信和钱压在炕边,这才将粮食背走。
在我军早期革命斗争过程中,没收征发委员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红军在革命道路上筹措军需、保障后勤的重要机构,更是党和人民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张通行证的背后,既透露了红军后勤保障的艰苦不易,也为我们留下了共享革命成果、巩固军民关系的宝贵经验。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