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江苏演绎了多少佳话

于 锋    2024-05-10 10:49:40    新华日报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历史上,江苏和法国也颇有文化渊源,展开过很多文化交往。早在清代,就有法国人来到江苏,为当时的江苏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近代以来,也有很多江苏人赴法留学,把中国的文学艺术传播到法国,演绎了一段段中法文化交流佳话。

法国人绘制最早的南京坐标地图

在1912年之前,法国和江苏的交往,主要集中在江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当时称“江宁”)。南京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邓攀告诉记者,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就有多名法国人来到南京,在近代南京的文化史上留下印记。

1685年左右,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李明等人以“国王数学家”的名义来到中国。在洪若翰写给拉雪兹神父的一封信中,留下了一些关于彼时南京的珍贵记录,并对康熙南巡的盛况进行了详细描写。另一位法国传教士李明则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介绍了南京的城墙、皇家观象台和大报恩寺琉璃塔。而到了19世纪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期间的1853年,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曾访问过被称为“天京”的南京,随行的传教士葛必达留下了关于此次访问的生动记录。

1885年10月,法国传教士盖拉蒂(1850—1900 中文名方殿华)来到中国,在上海、南京一带传教。邓攀介绍,方殿华知识渊博,尤其对考古有深厚兴趣。在南京石鼓路天主堂工作期间,他的足迹踏遍南京城,做笔记、绘草图、拍照片,深入寻访文物古迹,先后编撰出版了三部和南京有关的史地研究学术成果——《江宁府城图》《南京开埠》《史地概述》。

邓攀说,方殿华对近代南京的学术贡献体现在多方面。1898年12月,方殿华完成了《江宁府城图》的绘制,此图的地名标注以中文为主、法文为辅,是迄今能看到的最早一幅经过精确测绘,带比例尺、标注经纬度的南京地图。《江宁府城图》反映的区域以南京城为核心,标有明确的绘制时间和580处地名,既有山川、湖塘等自然地貌,也有道路、桥梁、城池、大型建筑等人文地貌。

方殿华的《南京开埠》则记载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英法列强围绕南京开埠展开的博弈历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地概述》记载了南京的名称、方位、人口、山岗、物产、城墙、政府等信息,书中附有25幅珍贵照片,其中以南京城墙为主角或背景的照片多达10幅,是最早比较全面反映南京城墙景观的成组影像,弥足珍贵。

邓攀认为,方殿华可能是近代史上西方汉学界第一位在学术上专注于南京的学者,取得了开拓性成就。与当时一些来到南京的西方人相比,方殿华对南京的研究视野和诠释更广更深。由于其杰出的成就,在其去世后,被法兰西文学院追授汉学界年度最高奖——儒莲奖。

在法国,汉学家谢阁兰(1878—1919)是享有很高知名度的诗人、作家、考古学家,他的一生与中国结下深厚情缘。“谢阁兰至少两次来过江苏,第一次是1909年他初到中国时,抵达上海后,经过苏州,在南京参观了明孝陵;第二次是1917年2月底,谢阁兰来南京为即将前往欧洲战场的华工检查身体。工作之余,谢阁兰继续其考古活动,考察了南京附近的南朝陵墓。”邓攀介绍,谢阁兰拍摄了大量南朝石刻照片,收录于《伟大的中国巨型石刻》一书中,包括梁始兴忠武王萧憺、梁吴平忠侯萧景等萧梁王侯陵墓石刻。谢阁兰为这些1500多年前的雕刻精品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把浪漫的东方文学传播到法国

法国和中国都诞生了很多享誉世界的文学名家和文学名著。在中法之间,多位江苏人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文学作品介绍到了法国。出生于无锡的学者徐仲年(1904—1981)就是其中一位。

据《锡山名人》一书介绍,徐仲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里昂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徐仲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等职务。徐仲年毕生从事中法文化交流活动。早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的博士论文《李太白的时代、生平和著作》就曾风靡巴黎文坛,向浪漫的法国人介绍了这位中国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法期间,徐仲年还发表了大量与中国文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如《诗人杜甫》《红楼梦简介》《白居易研究》等,他还第一个把鲁迅的《呐喊》译成法文。

据记载,1933年左右,徐仲年编写的《中国诗文选》在巴黎出版,书中按诗歌、小说、戏曲、哲学、历史五类,介绍并选译了先秦至20世纪初的部分中国典籍。新中国成立后,徐仲年参与主编了《简明法汉词典》,把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梅里美、莫泊桑、凡尔纳等法国文学大师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几十年来,他用法文发表的各种学术著作有250余篇,其中法文互译作品则不下千万字。1983年5月,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访华,在南京大学演讲时,曾热情赞颂徐仲年为中法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在仪征市区工农南路与前进路交叉口的西北角,近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盛成(1899—1996)的故居依然保存完好。

仪征文史学者汪向荣介绍,盛成1914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法语预科班就读,1919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8年,盛成在法国出版了用娴熟法文写作的纪实性传记《我的母亲》,此书以扬州城市和家庭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境遇为背景,以母亲与命运抗争为主线,塑造了一个含辛茹苦、坚毅顽强的中国妇女的伟大形象。《我的母亲》在巴黎面世后,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高度关注。罗曼·罗兰、萧伯纳、海明威、罗素等文坛大家对《我的母亲》给予了极高评价。

盛成熟谙包括法语在内的十多种各国语言,他的一生著作等身,关于法国的专著就包括《法国诗歌的研究》《法国现代伟大诗人:瓦雷里》《纪德与瓦雷里》等,他还曾经将《老残游记》翻译为法文,享有“中法友谊的开拓者”之美誉。1985年,密特朗总统授予盛成“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表彰他对中法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些杰出的江苏人都曾留学法兰西

1900年以来,很多从江苏走出的文化名人都有留学法国的经历。周恩来1920年11月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钱锺书杨绛夫妇1937年前往法国,在索邦大学进修并研究法国文学;物理学家施士元于1929年赴巴黎大学留学,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也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一位物理学博士。

“在拥有留学法国经历的江苏文化名人中,画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毕宝祥教授说,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吴作人、庞薰琹等来自江苏的画家都曾经在法国学习艺术。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法国,对于他们的创作产生过深远影响。

毕宝祥介绍,出生于宜兴的徐悲鸿1919年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留学,其间,他的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1933年开始,徐悲鸿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地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使中国绘画艺术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1929年、1933年,刘海粟作为访问学者两度前往法国等欧洲国家访学,第二次赴欧时还筹办了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徐悲鸿一样都来自宜兴的吴冠中,1947年进入法国美术最高学府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当时的法国,刚刚经历了二战,百废待兴,却丝毫没有影响吴冠中对艺术的着迷。在法国期间,吴冠中参观了法国所有的大型博物馆,法国印象派艺术对他的影响尤其深刻。

吴冠中一直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他曾说:“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回到东方,我的整个艺术生涯,都奉献给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工作。”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本映照不变初心的《中共临时党员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