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评论国内外时政为主要内容,着重时政评论。党的早期领导人是其主要撰稿人,其中尤以陈独秀和蔡和森为代表。
五四运动后,各种新思潮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为其中之一,全国出现了一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1922年7月,《新青年》《劳动界》《劳动周刊》等各种革命刊物由于各种原因纷纷停刊,幸存的仅有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等,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下宣传工作的需要。8月,党中央接受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决定创办《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报。
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总发行处设在老西门肇嘉路兰发里三号,分销处开始有上海、北京、广州、长沙等四处,后来发展到全国的二十几个大中城市。其最初发行量是三千份,到后来最多时近十万份,并远销海外,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设有分销处。
《向导》初刊时不分栏目,第3期起始设“通信”栏,第7期设“时事评论”“读者之声”栏,以与较长的文章分开。“时事评论”栏的设立体现了刊物舆论指导的宗旨;“通信”“读者之声”栏属于读者参与性强的栏目,增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说明,创刊初期,《向导》以栏目意识为主的报刊编排理念就比较突出。
《向导》周报是时代的产物,作为党的舆论指导机关报,它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评论国内外时政为主,其主要撰稿人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首任主编为蔡和森,加上它是中共早期报刊中存在时间最长、能够连续出版的一份刊物,在当时起到了报刊媒介对民众强有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众多读者信任和赞美《向导》周报,认为它是“四万万踏在国内外强盗脚下苦难同胞的赤卫军之先锋队”,是“在黑沉沉底下的中国的一线曙光”,是“四百兆同胞的救命符”,“唤醒了不少在迷梦中的青年”。在当时的中国新闻界,它被誉为“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报刊,“国民革命的导师,也是工人阶级的喉舌”。1923年12月17日,在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的民意测验中,有“中国的‘日刊’‘周刊’,你最爱看哪种?”的问题,对象以学界和市民为主,在被调查的1007人中,《向导》获224票,名列周刊的榜首。
处于国共合作形势下的《向导》周报由于坚持了对孙中山和国民党的独立批评原则,使国民党对《向导》多有不满和指责,它在广州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刊物。但《向导》周报受到民众欢迎和喜爱,它本身包含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共早期思想传播的重要史料。
1927年7月,《向导》被迫停刊,历时近5年。《向导》始终本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