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是联结家庭情感的纽带,是映照家风建设的明镜。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书,不仅仅是沟通信息的工具,更蕴藏着理想、教诲和关爱。笔者阅读红色家书,深深地被革命先辈家书中展现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认真品读,纸短情长,风骨涵养,尽在其中。
真挚质朴的慈爱柔情
红色家书中有牵挂,有关怀。一封封书信,体现了革命者对亲人的关切和挂怀,绵绵情意跃然纸上。
1919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的毛泽东得知母亲病重,几经周转,从北京赶回湖南,接母亲到长沙治病。他写信给舅父文正兴、文正莹说:“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号始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和爱。百善孝为先,孝道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一封家书,笔墨间流淌出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惦念。
不少老一辈革命者一生戎马倥偬,与亲人聚少离多。不过,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们也时常惦记着家人。陈毅在给子女的一封信中写道:“你们多温习功课,注意锻炼身体。珊珊要听妈妈的话,丹淮要注意增加体重。你们要劝妈妈多休息,她看书太劳累了……”点滴之间,体贴入微。质朴无华的语言,深切的叮咛,寄托着陈毅对妻子儿女的关爱。
1982年元旦,彭真和妻子写给孙女小妮一封信,鼓励她养成好习惯,努力做到“三好”:“今天是一九八二年的元旦,我们祝你新年快乐进步,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面对亲人,铁骨铮铮的革命者也尽显柔情。
红色家书流露出的亲情是那么真实。革命者对家人们饱含真挚的爱,温暖的家庭滋养着内心善良的种子,给予他们力量,最终转化成追求真理、奔向光明的动力。
春风化雨的谆谆教诲
红色家书中有教育,有勉励。一封封书信,承载着革命先辈对晚辈的教导和鼓励,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刘少奇的儿子刘允若1954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留学期间曾有悲观的情绪。他在信中劝勉儿子说:“在你的来信中还表现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表现了一种错误的悲观的人生观。这是很不好的。青年人不应该有这种情绪……你所表现的这种情绪,必须力求转变,必须对一切抱乐观的态度……”在信中,刘少奇还教导儿子要主动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写道:“你必须了解,每一个人都不应当躲避党和人民的监督,而应当主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放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女儿叶楚梅在苏联莫斯科财经学院求学时,叶剑英教导她要在读书时就为建设新中国做准备。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让你们后一代,加工的把我们的祖国,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因此,当着你们还在学习时期,就应该全心全意的为建设我们完全新的中国而努力!”
谢觉哉1951年1月写信给侄女谢谦芳、侄子谢茂杞等人,勉励他们努力工作和学习,要做一个独立的人,为建设新社会作出贡献。他在信中说:“那想依靠个人比如说依靠我,现在家里还有人是这样想,那是错的。”
革命先辈对晚生后辈的教导、期望和鼓励在家书中清晰可见。任弼时写信给女儿任远芳说“望你更加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徐特立写信鼓励女儿徐静涵说“你们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朱德写信教导儿子朱琦说“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等等。纸上的语言充满温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坚定不移的理想志向
俗话说:“不怕路长,就怕志短”,家风建设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育后辈做一个有理想的人。红色家书中有决心,有志向。一封封书信,展现了革命者积极向上的追求,理想信念令人动容。
王若飞在给舅父黄齐生的一封信中写道:“吾幼受舅父教养之恩,未有寸报……我之读宗教书籍,只是为知道当时及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怎样在思想上反映出来,我们的哲学,是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他在信中一方面感恩舅父,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批评其错误认识。家书不仅仅传递情感,更有思想的交流,纠正家庭成员的错误认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革命者自身信念坚定、立志改造世界的体现。
俞秀松于1920年3月给父亲俞韵琴的信中写道:“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随信附上的是俞秀松加入北京工读互助团后拍摄的照片。言语间,可见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追求新思想、体验新生活的信心和喜悦。1923年1月,俞秀松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决意从事军事斗争的打算,他在信中说:“我之决志进军队是由于目睹各处工人被军阀无理的压迫,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表现出打倒军阀、解救劳苦大众的崇高理想和坚强决心。
没有理想,生命会变得苍白。罗瑞卿致信女儿罗点点说“要做‘大鹏鸟’,决不做‘蓬间雀’”;罗荣桓致信女儿罗玉英说“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王稼祥致信堂弟王柳华说“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革命先辈在家书中表达理想和志向,激励自己也勉励了家人。
以身作则的高度自律
红色家书中有正气,有风骨。一封封书信,传递着革命者以身作则的正派。
罗荣桓在1949年12月给女儿罗玉英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爸爸廿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而不会如你所想的,是在作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一无私有……”在信中,罗荣桓以自身作表率,让女儿罗玉英更深刻地认识到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杨开智是杨开慧的长兄,曾写信给毛泽东,希望能在北京给他安排工作,或是推荐他在湖南省从事更好的工作。毛泽东回信道:“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告诫他要坚持原则,不要搞特殊。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给姐姐刘绍懿写信,向她解释新中国土改政策,信中说:“你家过去主要是靠收租吃饭的,是别人养活你们的……人民政府的法令要办的,你们必须老老实实照办。”刘少奇在信中还劝姐姐:“你们不要来我这里……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他劝诫姐姐落实政策,按政府法令办事。
革命先辈以身作则、自我约束,带头廉洁治家。何叔衡曾致信义子何新九“我的人生观,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陈毅致信哥哥陈孟熙“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千万千万告诫家中人等”;吴玉章致信侄子林宇“好好地执行政府法令,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等等。革命先辈始终保持作风正派,给家属树立了好榜样。
红色家书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同时也能让人对照检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基础。注重家风建设,以身作则,管好家人、育好家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始终做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