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新时代散文新创作论——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研讨会发言摘编(三)

2024-04-29 10:56:19    四川散文公众号

编者按:2024年4月16日,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四川省散文学会、成都市大邑县文联承办的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大邑安仁举行。研讨会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主持,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渌波,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马平,四川散文学会会长丁仕强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名家、学者、教授和文化名人等一百余人出席。嘉宾们对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作了精彩的发言。《四川散文》杂志整理嘉宾们的发言并推出专辑,《四川散文》微刊已推出两期,这是最后一期。

——编辑:刘春霞

 

散文家的意识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 陈长吟

散文家在写作中,有两个意识非常重要。

首先是时代意识。我们说,文艺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一个方针,其实也是写作的实际需要。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大家都很忙,阅读的时间有限,所以,总希望读一点反映身边生活的作品,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或者启发,或者共情。这个身边生活,就是时代特色,就是人民群众的日常。

你可以写历史典故,可以写玄思冥想……创作提倡百花齐放,没有局限。但是,一个散文家的创作中,如果没有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留下,那将是莫大的遗憾。因为读者能记住的,社会能传颂的,还是那些对身边新生活的发掘、探究、描述。

有时看一些老作家的作品,文字描写是没问题的,但总觉得陈旧,没意思,主要还是缺乏时代的意识和感受。保持对新生活的敏感,捕捉,反映,是散文家不可忽视的功课。

人常说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既然是轻骑兵,就应该走在前列,带着鲜活的、灵动的、冲锋的气息。

其次是文体意识。小说可以长篇巨著,诗歌可以抽象抒情,散文要简短精练还要直抒胸臆,表达自我,作者自己是藏不住的。文体意识就是要有辨识度,一篇文章,盖住作者名字,能读出是谁的作品,那就算成功了。写散文的人,在谋篇布局,词语运用方面是要下功夫的。尤其是语言个性,需经过长期磨炼才能炉火纯青。语言是作家的身份证,它带着特有的信息。

汪曾祺先生说,语言是文字技巧其实也是内容。面对同样的食材,各个大厨烹饪出来后味道就会不一样,色调和营养也会不一样,这个时候,烹饪技巧就成内容了。散文创作也是此理儿。

一个散文家是否成功,文体的独特性是重要的标志之一。这是我们应该锲而不舍、毕生追求的意识和任务。

 


 

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致辞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长 丁仕强

天府四川,虽深处盆地,自古以来却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孕育出灿若星河的先贤百家、鸿儒大师。他们的传世经典,构成了一种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深度形塑了四川的文化符号,定义了四川人的文化基因。文风鼎盛,文脉悠长,赓续发展,绵延不绝,辉耀着巴蜀文化宇宙。在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四川省散文学会破土而出,应运而生。艾芜、马识途等文学前辈寄予殷切希望。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四川省散文学会迄今已走过34年的历程。34年来,我们与时俱进,开展300多场次的写作分享及文学讲座,召开“川渝散文家论坛”“中国西部散文论坛”,开展“四川散文奖”评选活动,近百名会员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四川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文学大奖,文学创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2021年7月换届以来,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会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规范化迈上新台阶。我们积极探索服务会员新模式,散文学会真正成为会员的家园。我们加强阵地建设,成功改版《四川散文》和《四川散文》微刊。《四川散文》已跻身全国优秀内刊,满足了作者与读者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我们成功举办第四届“四川散文奖”,鼓励会员多出佳品力作。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散文分会建设,成立四川省散文学会屈原文化研究会、射洪市分会和彭州分会等分会,为广大会员的散文创作搭建平台。我们加强会员发展和培训,散文家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我们坚守文学初心,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探索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连年被评为四川省作协系统先进集体。

为引领新时代散文创作,推动散文家队伍建设,促进散文高质量发展,我们承办“新时代散文创新发展研讨会”。新时代呼唤散文新的创新与多元发展。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引领全省广大会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散文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人生留清名,为新时代散文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

当年伟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西郊,遥望西岭,灵感顿生,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名句;宋代的陆游期望在安仁修房造屋,长伴西岭雪山,与蓝天白云促膝聊天,发出“何时有余俸,小筑占云根”的感叹;历代文人雅士独爱西岭秀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而今的大邑,山清水秀,有着人世间最美好的宜居宜业环境。紧随杜甫陆游等文学大家的足迹,我们今天走进大邑,走进安仁古镇,用心去倾听这片土地的心跳,用情去书写这片土地的大美风光。

结庐在安仁,春水来烹茶。与君相对饮,酒杯落檐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我的感叹。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光临,感谢大邑县各界朋友的支持与辛勤付出。祝愿新时代散文发展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

 


 

散文的潜意识书写
山西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谭曙方

一、诗歌与散文

诗歌的起源早于散文,无论东西方均如此,这一点文学史中有研究记载。不仅如此,诗歌的本质特征——诗境一直引领或曰影响着艺术的创造、欣赏,当然也包括文学的其他体裁形式。记得有作家说过,写诗可以不必懂其他文学形式,但创作诗之外其他文学形式作品的则需要懂得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学创作乃至其他艺术形式的创造,倘若脱离了诗意,准确地说是诗境,那就很难进入审美范畴。在中国,劳动号子(鲁迅语,劳动号子就是嘿呦派的诗)之后有歌谣,有诗歌、音乐、舞蹈混合艺术,有带有强烈、极端感情色彩的超现实表达且有诗意的古典神话。诗歌随了文字的出世而渐渐与文字伴舞。这种现象并不仅局限于中国,在西方国家也大致如此,古希腊神话中的九位缪斯女神,其中就有三位主掌诗的女神。

那诗歌的表现艺术特征是什么?是无理而妙的能激发读者联想潜能快感的超现实表达。它类似于白日做梦。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惊心动魄、流传千古。西方人研究李白的醉酒诗,说李白豪放不羁的诗甚至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换个角度讲,李白的豪放不羁的诗更像是心底潜意识的释放,那些释放而出的瑰丽诗句,感染了、影响了被社会规范习俗所囚禁了潜意识的人们,使他们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严酷地封闭自己。诗人擅长形象思维,用超现实的无理而妙的“意象”表达内心丰富甚至隐秘的情感世界。故而,心理学大家说,诗人应该是最善于解梦的人。

对于贴近诗歌的散文来说亦是如此。中国古代散文中运用潜意识书写者并不鲜见。较久远且典型的如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在《齐物论》中,庄子借庄周梦蝶的梦境与梦醒之后的惊疑,表达了自己独到的思考。中国现当代散文家运用潜意识书写的也不乏先例。郭沫若在1923年写有散文名篇《梦与现实》,这一年他刚刚从日本回国,该散文用美丽梦境与残酷现实的冲突对比,极具个性且细腻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深度体验。尽管散文偏重于说理,但散文家一旦将那些个人的潜意识有选择且艺术地书写表现出来,便仿佛具有了特殊的魔力。他们所表达出的复杂的人性世界,就如同人们所处的复杂的世界,彼此之间相互吻合对应。而文学作品中倘若没有潜意识的流露或表达,人物如同缺了灵魂,趋近于概念或曰图解。

二、梦境与潜意识

人的梦境是其潜意识丰富且具有个性的表达。

每个人的梦境都是独特的,其背后潜藏的是各自心灵的真相。梦境释放的神奇“语言”诱惑了我的浓厚兴趣,多年来的梦海探秘让我体验了一把惊喜。

梦是人类奇异且神秘的精神现象。在人类最早的文字里就有梦的印迹。梦与人关系密切并意义非凡。而这个所谓的“意义”却如同梦境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且让我们疑惑重重,或许这正是人类乐此不疲地探索梦境的缘由。它仿佛是一个幽灵,主宰了无数心灵的世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竭力在看似荒诞无稽的梦与梦者的现实经历之间寻找复杂的对应关系。

作为文学写作者,倘若写作时背后站一位“警察”那再糟糕不过,可往往这个“警察”就是你自己习惯思维的影子。超现实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比梦境更丰富,梦把人秘而不宣的东西完全剥露出来,既显示了过去和现在,也预知着未来。继弗洛伊德之后,科学家对梦的更深入精确的研究结果表明,梦并不仅仅是愿望的达成。

迄今为止,尽管心理学家关于梦理论的观点异彩纷呈,但有一点是共识,即最有可能详尽解译自己潜意识神秘语言的人,应该是做梦者自己。遗憾的是,他们往往拿别人的梦说事。梦不会说谎,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在清醒时讲着真话,但到了梦里,那个天真的“顽童”会毫不留情地揭穿“皇帝的新衣”。在假象弥漫的尘世,发现真实就愈发弥足珍贵。在维蕾娜·卡斯特——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看来,重要的梦往往出现在人们面临生活转折,或因巨大变化陷入危机之时。因为我们正在寻求出路。做出抉择是个冗长的、既有意识又有潜意识的过程的结局。最后一击的推动力来自任何一方,我们全然可以把某梦理解成最后的一击。卡斯特的“最后一击”之说,意为潜意识同样参与或者驱动我们的言行,它更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如果你能打开自我潜意识的门锁,就一定会发现那里还蕴藏着巨大潜能,包括创新思维与灵感。有的心理学家甚至形象地将自我释梦喻为精神保健操,因为它可以释放郁闷或规避风险。而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同样也是别样的精神保健操。

如果梦者不懂梦在说什么,尤其是那些对梦者非常重要的梦,岂不等于拥有了一块珍贵璞玉而不知其内在的价值?那样的话,上天平等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梦,就会被我们白白丢弃。“情感活动伴随人的一生,从梦中世界到清醒世界。睡梦中的情感会影响我们的清醒生活,而且影响是重大的。谁不是满足地从一个美梦中醒来,完全不理会日常的烦恼?或者相反,当我们从烦恼中醒来,我们的心情会被烦恼控制很久。”卡斯特这一朴素说法可谓揭示了梦对于人的“非凡意义”。

梦遗忘的速度是惊人的,有时醒来感到梦境是清晰的,一起床便忘掉了。于是,我就建立了自己的梦境档案。我的梦境里回旋着一个声音:就这样做吧,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潜意识与清醒认知

有人认为,散文家并不缺少信息和经验,缺少的是认知。这属于“硬性之说”。但把握不好,就会文以载道、重于说教。读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也有人认为,散文与诗歌一样,本质是抒情。故而有抒情散文的旗帜。这属于“软性之说”。而一味直白过分的抒情,又会流于滥情。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

但散文家在作品中往往很难处理或曰把握知性与感性的分寸,硬性多了偏于说理,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吊起读者的胃口。而软性过了,不仅倒了读者的胃口,也将散文拉进了狭窄的胡同。所以,余光中说:“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能兼容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余光中先生的这个比喻可谓绝妙,一看就懂,也可悟到其中的奥妙。可难在写作之中的选择、表述和拿捏。你如何在知性的认知表达中揉进去恰到好处的感性,又怎么样在无比丰富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性体验中,选取那些包含有知性成分的经验来书写,从而呈现出有审美意义的文章来。如果你仅仅用感性体验去暗示知性认知,那读者未必与你共振,甚至不知你所云,认为你是自言自语。倘若你用你的理性认知去解释你的丰富的感性体验,又容易形成两张皮的效果,如同隔靴搔痒。因为感性经验如同生命之树,你若用知性去一一解释,难免陷入用断指来阐述人体灵活手掌的困境。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一诗中,在前面“·····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的一番直白铺垫表达之后,紧接着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感性呼应,前后衔接得自然贴切。而且这感性表现之中就蕴含了借用鸟兽怀念乡土来表达游子思念故乡的浓厚感情。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感性,“奔流到海不复回”为知性。

而人的潜意识形象语言或曰梦境流露的潜意识画面,如果你懂得它的表述,就会发现它有时候简直就是一面飘扬起来的旗子,其中既有旗杆的骨性,也有旗子的柔性。当然,血管不会流出水,水管里也不会流出血。潜意识语言与个体差异有关。

散文写作是最难掩饰作者内心世界的文学门类,正如余光中所言,穿的是泳装。其中的虚假、撞车般雷同、公式化老套路、集体大合唱等等,都会“泳装”般呈现在读者眼前,极难瞒过读者见多识广的眼球。人的潜意识是人类世界的倒影,它们的变形组合,真实且独特地表现出了人类的千姿百态。它是一座没有穷尽的海量储存之矿,诗人在用,小说家在用,纪实作家也在用,至于电影导演与画家使用得就更多。散文作家为何不用?去发现它,开掘它,将其五彩的矿石作为散文表达的资源与工具,你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作家如何面对有难度的写作
《散文家》杂志执行主编 雨馨

 

最近很多作者纷纷谈到一个困惑:“作家如何面对有难度的写作?”

这个话题何尝不是我也在时时面对的一次次创作中的瓶颈?

首先,写作不仅仅是表达,更是发现自己。可见“发现”多么可贵,因为发现,我认为首先应该拓宽视野,“功夫在诗外”,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遇难则强,意味着你得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比过去付出多得多的力气,寻找更广阔的生命滋养,创作的沃土。

其次,是大胆地创新,打破常规,重复自己是挺可怕的,如何突破自己的创作瓶颈,为什么需要创新?我的回答是“写作是人类把自己的灵魂倾述给纸张的人。”

第三是反思,勇于向自己的创作和过去的作品展开批评和自我评判,找到自己的短板,思维的局限以及不足之处,将无形的思想化作有形的文字,保持必要的清醒和冷静,揽镜自视,发现问题并找到自我修正的途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放弃“舒适性写作”,什么是“舒适性写作?”

不出错,平淡无味,缺乏真性情的光和热,缺乏人文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的作品。那么,如何放弃“舒适性写作”呢?我的理解更多的是保持对文字的敬畏、真诚和一颗赤子之心,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把有难度的写作视作一种创作与成长中的常态,迎难而上,给自己更大的勇气,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地默默付出,勇敢地面对终会迎来曙光。

最后,我想以一句海明威的话和大家共勉——“一个好的作家不是那个没有遇到困难的人,而是那个战胜了困难的人。”

 


 

新时代散文创新与作家的文学使命
乐山市散文学会会长 商振江

 

在这个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散文创新发展”。窃以为,散文作为中华文学的重要一翼,承载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散文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新时代散文创新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散文作为反映时代风貌、揭示社会矛盾的文学形式,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散文优秀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思维、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散文作品。

其次,我们要明确散文作家的文学使命。散文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承者、精神的引领者。在新时代,散文作家要肩负起更加重要的文学使命。我们要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深刻反映新时代的社会变革、人民生活、精神风貌,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散文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那么,如何实现新时代散文的创新与作家的文学使命呢?愚以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养。散文,如同生活中的涓涓细流,映照出我们内心的风景。作为散文作家,如何在文字间描绘出生活的色彩,传递出深沉的情感,这便依赖于我们的学习与素养。

学习,是散文作家永恒的主题。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寻觅着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文字,感悟着那些能够启迪智慧的思想。从古典文学中,我们汲取着历史的智慧,领悟着人性的复杂;从现代文学中,我们感受着生活的多样,探索着社会的变迁。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成长的阶梯,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前行。

素养,则是散文作家内心的积淀。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必须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发现美的存在。同时,他还需要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能够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人性的发展,从而在文字中传递出真挚的情感。

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学习与素养如同双翼,共同支撑着我们飞翔。我们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让文字更加生动有力;通过对生活的感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素养,让文字更加真挚动人。这样的散文,不仅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更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作为散文作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出生活的色彩,传递出人生的智慧。

二是深入生活,感悟人生。散文,这一文学形式,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作家。它犹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在生活的原野上,记录着世间的点点滴滴。散文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感悟人生?这不仅是我们追求艺术的过程,更是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深入生活,首先要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无尽的故事和哲理。散文作家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在繁忙的都市中,我们或许会在街角的小茶馆里,发现一个老人独自品茗的寂寞;在乡间的田野上,我们或许会在金黄的麦田中,感受到农民群众丰收的喜悦。这些细微的观察,都成为我们笔下的珍贵素材。

感悟人生,则需要用心体验。散文作家不仅要观察生活,还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真实和深刻。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场景中,与人物产生共鸣。在悲欢离合的故事中,我们或许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在挫折和困境中,我们或许会找到坚韧的力量。这些情感的体验,让我们的散文更加真实动人。

散文作家在深入生活和感悟人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语言表达。我们需要用富有诗意和意境感的文字,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呈现给读者。在我们的笔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我们的文字如同春风拂面,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又如同惊雷贯耳,让读者在震撼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深入生活,感悟人生,这是散文作家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用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情感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感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创造了美丽的文字,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三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创新,如同晨曦初露,为散文领域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突破,则似狂风骤雨,洗去陈规旧习,让散文之树更加繁茂。那么,散文作家应如何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呢?

第一,散文作家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无尽的情感与哲理。散文作家需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用细腻的笔去描绘,将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赋予新的生命。如此,散文便能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吸引读者的目光。

第二,散文作家要敢于挑战传统,打破陈规旧习。传统固然有其价值,但过度依赖传统会束缚散文作家的创造力。因此,散文作家要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结构,让散文焕发出时代的气息。在突破传统的过程中,作家或许会遭遇质疑与批评,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散文作家的成长之路更加坚实。

第三,散文作家要注重情感共鸣。真挚的情感是散文的灵魂,只有打动人心的文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散文作家需用真挚的情感去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触动。这样的散文,才能深入人心,成为经典之作。

最后,散文作家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诗意和意境感的文字,是散文的魅力所在。散文作家需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传神。同时,散文作家还要注重语言的精炼与凝练,让散文在简洁中见深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散文作家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只有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才能在散文领域创造出更多经典之作。

四是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散文,这一文体,犹如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世间万象,亦如心灵的一盏明灯,照亮人生路途。身为散文作家,我们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又应如何坚守那份初心,让文字成为灵魂的呐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学形式层出不穷。然而,散文的魅力在于其真实、质朴与深情。它无需华丽的辞藻,只需平实的语言,便能触动人心。因此,散文作家更需坚守初心,以真挚的情感去触摸生活的脉搏,去记录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坚守初心,意味着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笔下的灵感之源。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幕下的万家灯火,从喧嚣的市井,到宁静的乡村,每一处都蕴藏着生活的智慧和韵味。散文作家要善于发现这些美好,用文字将其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担当使命,则需要我们勇敢面对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挑战。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散文作家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情感与经历,更要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用文字为时代发声。我们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社会的变迁,用深邃的思考去剖析问题的本质,用真挚的情感去传递人性的温度。只有这样,我们的散文才能具有时代价值,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散文作家在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我们要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现实生活,深入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散文作品,才能在文学的殿堂里留下自己的印记。

让我们以散文为笔,以生活为纸,书写出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美好与温情。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那份初心与使命的召唤。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散文艺术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散文的创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散文的光芒在文学的天空中绽放。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武王墩墓史学价值的初步认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