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明孝陵有了监测生态的“慧眼”

金 凤    2024-04-26 14:12:33    科技日报

4月的南京明孝陵,春花烂漫,绿意盎然。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近日多了一双双“慧眼”。在神道的石像生和西配殿基址附近,耸立起几个特别的监测仪器。

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2120个,温度21摄氏度,相对湿度62.55%……记者走访这里看到,监测仪屏幕上的数据,实时反映着这些文化遗产周围的“小气候”,为遗产地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具体数据支撑。

“对明孝陵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还是头一次。”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工作人员林滟茹说。

明孝陵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陵寝始建于1381年,历时30多年,于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是明初最重要、规模最浩大的工程之一。其中,从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的宝城,纵深约2700米,神道长约1100米。

2003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孝陵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明代第一座帝陵,明孝陵在中国陵寝制度史上开创了一代新制,影响了明清两代500余年的陵寝制度。

“此次选择在神道和西配殿区域增设生态环境监测仪,也是考虑到这两处地点植被比较丰富,遗产本体较多。我们希望通过监测,为了解生态环境对遗产本体的影响积累数据。”林滟茹说。

记者在神道看到,生态环境监测仪的一边是已经耸立了600多年的24只石像生,另外一边是姹紫嫣红的梅花山。在西配殿基址附近,茂盛的枝条,将遗址笼罩在一片青绿中。

监测是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林滟茹介绍,作为南京目前唯一一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6月,钟山风景区正式启动明孝陵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这也是“中国明清皇家陵寝”保护管理单位首次建设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几年过去了,记者依然能在景区的多个角落不时看到监测建筑物“生命体征”的各种设施。

“我们对明孝陵48个遗产要素进行了4大类16项56个方面的监测。在硬件方面,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安装监测仪,监测遗产的沉降、倾斜、裂隙、光照、酸雨等多项指标。在软件方面,搭建遗产保护大数据中心、监测预警展示平台、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对明孝陵进行全面监测。”林滟茹说,下一步,景区还将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对世界遗产监测的定位、要求以及程序规定采取措施,促进保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汇聚各方力量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下一篇:燕山上的明代蓟镇长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