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历史上漕运和运河文明的珍贵遗存
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河道,是历史上漕运和运河文明的珍贵遗存,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玉河曾经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元代著名诗人杨载曾如此描写玉河场景。
玉河是元大都经济功能的“生命线”。北京历史上的漕运可追溯到一千一百余年前的金朝。蒙古骑兵攻占金都后,郭守敬上言元世祖忽必烈应导西山之泉,用高梁河水系供都城。元迁都至北京时,以什刹海东岸为中轴线修建元大都。为解决元大都的供水和交通运输问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再次上言忽必烈应开凿河道。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始开凿玉河,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毕。玉河汇集元大都西北诸泉(昌平白浮神山泉等)至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水源。由瓮山泊经长河、高粱河引水至积水潭(今什刹海,即前海、后海、西海)。从积水潭东出万宁桥(也称后门桥)南折至东不压桥(今平安大街),再东进至元大都东皇城墙外(今北河沿大街),后向南出元大都城入护城河(今前三门大街南侧),最后向东经大通桥(今东便门桥)直至通州,全长约82公里。为了管理水流,方便漕运,通惠河主要干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
通惠河开凿后,漕运码头形成,使得京杭大运河的货运船只可以直接开到都城里的积水潭码头。因此,元代时期的玉河一带十分热闹繁华。积水潭地区成为元大都的商业中心,米面市、木器市、珠子市、缎子市等大小集市沿积水潭北岸、东岸设立。烟袋斜街一带,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各种商店等遍布,热闹纷繁。在玉河上,浩浩荡荡排船驶行,景象十分壮观。据《元史》记载。忽必烈“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金代时疏通过潞河,并修有闸坝。因此金以后,大运河的北段被人们称为“金闸河”。而从万宁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
玉河上的万宁桥是北京城内最早的石桥。万宁桥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最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石砌筑。元代《析津志》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玄武池是积水潭的别称,海子桥是俗称,万宁桥是官称。据说,“万宁”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万宁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明皇城的后门,因此又称后门桥。张次溪在《燕京访古录》中记载:“后门外地安桥下,有石刻三字,曰北京城。”1950年,清挖什刹海,疏通玉河时,在后门桥底下淤泥中,挖出一根四方的清石桩子。长一丈,宽七八寸,在石桩子一面上刻有一只三寸多长的老鼠,下边刻有“北京”两个字。相传是明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时,在此处立的子午线石桩(十二地支,子的属相是鼠)。万宁桥旁设有水闸,用于控制积水潭的东出口。《元一统志》记载:“海子东澄清闸三。”澄清闸共有3座,分别是万宁桥(澄清上闸)、丙寅桥(澄清中闸)、望云桥(澄清下闸)。石拱桥多为闸边桥,即闸体在拱桥桥体的一侧进行建造的桥,澄清上闸东侧的万宁桥就是这种“闸边桥”。万宁桥桥上南北大街贯穿,桥下通惠河东西流过,水陆交汇,成为元大都都城的交通枢纽。万宁桥下的客运码头,成为游人和货物的集散地,逐渐形成了以万宁桥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商贸场所。
玉河在清代称为御河。由于水量减少以及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玉河漕运功能逐渐弱化,河道多次淤塞并被逐渐填埋。明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外扩,将东不压桥以南至长安街的河段纳入皇城内,玉河只供排水功能使用。嘉靖年间,因修建外城和皇家坛庙等需要大量物资,由巡仓御史吴仲主持再次疏通通惠河,吴仲按照郭守敬的引水路线得以疏通。到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漕运停运。1956年,随着城市建设,玉河改为暗沟。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凿到1956年改为暗河,玉河流淌了664年。
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历史河湖水系的保护”,明确玉河作为古代漕运河道,“将御河上段(什刹海—平安大街)予以恢复”,掩埋了半个多世纪的玉河得以重见天日。2014年,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玉河北段的万宁桥和东不压桥成为重要的遗产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一步明确,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强调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为保护主线,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并明确合理确定水面面积,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严格落实河湖管控措施,加强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其中通惠河(含玉河)水系就是“八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玉河南段水系恢复工程启动。以河道为载体,突出大运河历史文化要素,提高滨水空间开放度、舒适度。营造连续开放、绿荫环绕、人水和谐的玉河水系景观带。2018年,玉河南段和北段水系实现贯通,同年澄清下闸遗址展示区建设完成。至此,万宁桥(澄清上闸)至北河沿大街西侧(澄清下闸)1100米河道全线贯通。
玉河古道,这条历史悠久的古河以全新的面貌回到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之中,静静地流淌在红墙灰瓦之间,悠悠地荡漾在人民群众欢声笑语之中。玉河重建不但恢复了古都风貌,更重要的是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历史河道、自然生态与市民生活相得益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得以充分体现。水清鱼跃、鸟语花香、绿荫环绕、人水和谐,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