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在一年中扬州最美的时节,“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千年文脉,感受历史文化街区的嬗变与焕新。
灰墙黛瓦的扬州东关街,游人熙熙攘攘。其东首的扬州东门遗址上,从唐五代到北宋的历代遗址叠压在一起,用一望千年的方式,讲述古城的岁月沧桑。
“自唐代起,东关街一直是扬州古城东西方向、水陆交通轴线,是最繁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保存有较完整的‘河(古运河)、城(东城门)、街’空间格局,以及较完好的街巷体系和传统建筑群。”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扬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顾风介绍,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存丰富,有个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逸圃、汪氏小苑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以及冬荣园、华氏园、武当行宫等省市级文保单位25处、历史建筑8处。
从2006年起,扬州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进行建筑风貌整治,修缮各类文保建筑。整治后的东关街,道路畅、风貌美、人文气息更浓厚,已成为记录扬州千年历史、展示扬州盐商文化与运河文化的生动窗口。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冬荣园内,青年扬剧演员游佳琦正为游客演唱扬州清曲《板桥道情》,清越悠扬的旋律让人们听得着迷。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告诉记者,冬荣园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盐商建筑,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这座老宅得到合理利用,在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该市让冬荣园变为小剧场,定期上演扬州评话、扬剧、弹词、清曲、昆曲等节目。在东关街,化身为戏曲小剧场的历史建筑还有多座,人们在此欣赏独具江淮风情的扬州戏曲文化,一盏茶、一碟茶点,一坐就是一下午。
在雕版上蒙上红纸,用棕刷一刷,雕版印刷传人阚恺将一张印有“大运”二字的喜庆祝福送到人们手中。“让游客把我们扬州的非遗技艺带回家。”扬州工艺坊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娟介绍,在东关街,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游客可在此观赏和体验剪纸、竹刻、漆器、刺绣、雕版印刷、谢馥春脂粉制作等扬州传统非遗技艺,并选购自己喜爱的非遗工艺品。而在与东关街近在咫尺的古运河边,一座扬州非遗珍宝馆也已成为游客打卡地,连城之珍,一馆尽藏,全方位展示扬州非遗蕴藏的工匠精神和天工之美。
一条主巷——仁丰里街南北贯通,15条支巷向东西两侧延伸,保护范围达到12.07公顷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如同鱼骨,保存着扬州城最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扬州的4个历史街区之一,格局严谨,街巷规整,保存着文物保护单位8处、历史建筑1处。”顾风说。
行走在仁丰里,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非遗工作室、特色民宿、茶咖轻食等吸引游客驻足流连。
前年从上海退休、回到故乡扬州定居的袁荔,在面貌焕新的仁丰里,开启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新生活。她经营的印章馆,收藏着200多枚由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印章,五亭桥、四望亭、栖灵塔、木兰院石塔……扬州的名胜古迹被浓缩于方寸之间,每天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盖章。
走进仁丰里84—1号,小小庭院中布置着太湖石和扬派盆景, 青砖门楼和方形门枕石体现着扬州民居建筑特色。院子主人李琳在仁丰里住了40多年,亲眼目睹这一带从“脏乱差”变得“文艺范儿”十足。“作为这里的居民,我们有责任把自家的环境改造好、把门前的‘微花园’营造好,大门常打开,迎接四方宾朋。”
记者了解到,仁丰里走的是一条“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特色之路,既留住“原貌、原住、原味”,又催生“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正如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亚所说,仁丰里的改造,是自下而上保护、利用、传承的工作,它的显著特点是以居民为本,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保留了原来的生活形态,让街区焕发新活力。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