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苏鸿熙:“医学界的钱学森”

罗元生    2024-04-24 09:59:41    学习时报

苏鸿熙,是中国心脏外科的先驱,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心胸外科医生之一,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并将人工血管应用于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手术,开创了中国心脏外科的新纪元。
    “学成归来酬故土”
  1915年1月,苏鸿熙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的一个大户农民家庭。1943年,他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先后任住院医生、总住院医生及外科主治医生。1949年,年轻外科医生苏鸿熙获取了赴美留学的机会,登上了通往大洋彼岸的客轮。就在他离开祖国15天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苏鸿熙在海轮上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无比激动。站在驶向美国的客轮甲板上,苏鸿熙迎着海风,眺望着水天相接的远方,心中坚定地对着养育他的故乡立下誓言:祖国,我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用我所能拥有的一切为您和人民鞠躬尽瘁。他心潮澎湃,写下一首明志诗:“南大六年学医路,毕业踏上抗战途。赴美留学梦成真,幸得市长相帮扶。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籍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
  在美国,苏鸿熙勤奋钻研,抓紧一切机会汲取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他当时满脑子想的是新中国成立了,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一开始,苏鸿熙是在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进修麻醉学。在麻醉科进修的第一天,科主任就让他做腰麻,他连做几例都是一次成功。日子一久,麻醉科就传出了“一针苏”的称号。麻醉科主任看中苏鸿熙的才华,希望他成为医院正式的麻醉师。“主任,我的目的不在这儿,而是胸外科,我的国家需要这项技术!”苏鸿熙婉言谢绝了科主任的好意。
  自1955年,苏鸿熙在伊利诺伊州大学医院胸心外科工作。当得知约翰·格本在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发明了体外循环机,为心外科带来革命性突破时,他激动不已,渴望掌握这一先进技术。1956年2月,医院购入体外循环机,苏鸿熙迅速投入研究,凭借才智与努力,很快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他一心想着将这一技术带回祖国。同年,他与小他14岁的美国姑娘杰妮(中国名字叫苏锦)相爱,并于9月15日,即他离国七周年之日,举行了简朴婚礼。也是从这一天起,他和妻子开始筹划重返祖国。
    “我的祖国需要我”
  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苏鸿熙学成归来之际,正值中美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中国科学家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变得异常艰难。然而,对于苏鸿熙而言,他选择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原因却极为简单,那就是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1957年1月3日午夜,美国纽约机场,苏鸿熙和苏锦(杰妮的中文名)这对年轻的夫妇正在道别。此刻他们就要踏上通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征途。这是一次前程未卜的离别,等待他们的,除了重逢的喜悦外,可能还有扣留、监禁,甚至入狱的痛苦。
  黑眼睛黄皮肤的丈夫把披着一头乌发的碧眼妻子送到海关检查口,俯在她耳边又一次悄悄地嘱咐:“锦,不要忘记我们的相约。如果在约定的日子我没有随‘皇后玛丽号’到达利物浦,那就说明我被扣留了……”“如果那样,我一定马上赶回来营救你。”妻子不等丈夫说完,就急切地打断了他,她的话语轻柔却透露出坚定的决心。随后,这对年轻的夫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为了不使自己随丈夫去中国的事受到阻挠,杰妮在婚前领取了出国护照。
  为了回国,苏鸿熙也很早就做了准备。在美国,他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都买了医学书籍和仪器。此时,两台人工心肺机已经购齐,正摆放在他医院的办公室里,他要带着它们回国,开展自己所钟爱的胸外科事业。没想到,苏鸿熙的行动受到了美国情报机关的监视。苏鸿熙被誉为“医学界的钱学森”。很快,美国移民局找苏鸿熙谈话了。他们告诉苏鸿熙:“你是在美50名优秀中国科学家之一,我们不希望你回国。”“只要你答应不回国,在这里会有很好的研究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苏鸿熙以“我的祖国需要我”的朴素语言婉拒了美国人的“热情”,他执着地要走自己的路。“作为一个男子汉,事业应该在祖国。我是铁杆,就是始终都要回到祖国,我从没想过留在美国。”
  时间非常紧迫,以正常途径回国不可能了,最后二人商定分开走。苏锦先前往加拿大,取道伦敦,接收丈夫寄出的心肺机;苏鸿熙稍后乘船到伦敦,与妻子会合后绕道法国、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辗转6国,耗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1957年2月23日,苏鸿熙和他的妻子苏锦终于来到了中国首都北京。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苏鸿熙激动万分:祖国,为了履行对你的爱,你的儿子又回到了你的身边。从此,我要将全部的精力与智慧奉献给生我育我的祖国母亲。
    “我回来是报效祖国的”
  回国后,苏鸿熙夫妇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回国路费可以报销,心肺机可按原价折合成人民币予以补偿,至于就职去向,北京所有的医院任选。但苏鸿熙拒绝了这些好意。他坚定地说:“我回来是报效祖国的,不是来做买卖的。”后来,在周恩来的关怀下,苏鸿熙被安排到位于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工作。就是在这里,他掀开了中国心脏外科崭新的一页。
  苏鸿熙将在美国省吃俭用购买的两台人工心肺机带到学校,建起实验室,当年5月就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次年6月,在中国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为一名心脏室间隔缺损的6岁儿童,进行了中国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掀开了新中国心脏外科的新篇章。美国于1953年开始应用这种技术,而中国仅比美国晚5年。苏鸿熙的努力,使心外科赶超苏联、日本,成为新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领域。手术成功后,原总后勤部为苏鸿熙记一等功,为体外循环研究组记二等功。
  1963年,苏鸿熙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这项新技术又一次震动了中国医学界,给万千患者带来了福音。苏鸿熙还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人工心肺机的结构要求和体外循环钾代谢规律及分段补钾方法。从1958年6月到1966年6月,苏鸿熙和心外科团队的手术成功率由初期的76%上升到接近100%。
    “半个赤脚医生”
  1972年,苏鸿熙调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197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三八”妇女节茶话会,周恩来举杯走向苏鸿熙的夫人苏锦,亲切地问道:“生活过得怎么样?美国是你的家,中国也是你的家……”顿时,一股暖流在苏锦全身上下回荡。苏鸿熙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只有努力报效祖国,竭诚为患者服务,才能回报总理之厚爱。
  在苏鸿熙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那是一个周末之夜,苏鸿熙正准备睡觉,接到病房值班室打来的电话,说科里刚刚收住一位患者,病情很严重,病况很复杂,请他马上到病房实施抢救。苏鸿熙撂下电话,顾不上穿袜子,套上鞋就往外冲。刚出楼门,一只鞋子甩丢了,他顾不上寻找,继续奔跑。赶到病房,他立刻诊断病情,旋即安排手术。更换手术衣时,大家才发现他是光着一只脚跑来的。由于抢救及时,手术顺利,病人得救了。术后,同事们风趣地对他说:“苏主任,您今天可当了回‘赤脚医生’了。”苏鸿熙诙谐地回答:“不对,是‘半个赤脚医生’。”
  20世纪90年代前,体外循环手术后的患者状态常不稳定。苏鸿熙每次手术都亲自守候48小时,确保患者安全。他还常去偏远山区做调查,自掏腰包为贫困患儿手术,并带头捐款捐物帮助农村病人。体外循环术后,苏鸿熙通过观察患者排尿量判断其体内循环状况。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吸引装置,能过滤体外血液再利用,既省钱又减少并发症。
  改革开放初,苏鸿熙预见中外医学交流将增多,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教中青年医生英语,让大家每天清晨到院外边散步边练,被调侃为“马路英语学习班”。因他的远见,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外科在国际上获高度认可。苏鸿熙的千次实验与110余篇高质量论文,推动中国心外科走向高峰。
    “按共产党员的标准做事”
  2013年7月1日,苏鸿熙热泪盈眶,梦想一生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在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内,138名老党员伫立在苏鸿熙身后见证。“我宣誓……”3个字刚出口,苏鸿熙已是泪流满面。在其他党员帮助下,苏鸿熙艰难抬起中风偏瘫的右臂,左手托住,面对党旗,深情表白。他那双拯救过无数生命的手,此刻颤颤巍巍,最终定格在党旗下。98岁的他感慨道:“我尽管在苍苍暮年才实现入党的愿望,但我一生都在按共产党员的标准做事。”
  苏鸿熙早年就提出想入党,但因妻子身份,一直未能如愿,但始终自律如一名党员。他经历过战乱,深知共产党让中国摆脱被宰割命运,坚信其无可替代。他见证过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变,为祖国深感骄傲。一度,有人以获美国绿卡为荣,美使馆官员也劝苏鸿熙赴美:“你的夫人是美国人,你为什么不去美国啊?”他回答说:“我从来没有那样的想法。”那名官员说:“很少见到你这样的人。”在苏鸿熙看来,人生在于好好工作和帮助别人。他总说:如果仅仅为了钱,我在美国的第二年,他们就要留下我,待遇是年薪6000美元。那时这个年薪可是个不小的数目啊!可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苏鸿熙深情地说,虽然那时我还没有入党,但我始终按党员的要求在做。
  2013年7月1日,经党组织批准,晚年的苏鸿熙光荣入党,终于了却了毕生的追求和初心。2014年7月1日,阳光洒满客厅的下午,苏鸿熙宣誓入党一周年,军队有关部门领导专程来为他庆祝百岁生日。戴着生日帽,苏鸿熙许愿: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愿中国共产党永远带领我们前进……2018年7月,苏鸿熙逝世,享年103岁。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大学慕田峪长城越野赛开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