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让文物“融”入百姓生活

王春法    2024-04-12 10:54:09    学习时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冰冷的文物成为滋养人民精神世界的温暖源泉,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通过设立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跨界融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探索开展文物数据资源研究、展示、阐释和传播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国博特点的博物馆文物活化新路径。
       推动文物“走”出来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最关键的是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走上展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实施策展人制度,持续提升策展能力,实现基本陈列常展常新,专题展览渐次改陈,临时展览络绎不绝,努力推动文物走出库房,走向展厅,走向全国各地,以优质的展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基本陈列增设了“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在原展览基础上重新布展,顺利完成“中国古代钱币展”“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佛造像”“中国古代瓷器”等改陈。改陈后的“中国古代玉器”展品数量达500余件(套),上至远古,下至明清,器类丰富,其中一级文物多达80余件,诸如红山文化的玦形龙、神面形器,肖家屋脊文化具有“中华第一凤”之称的凤形佩等,展品数量之多,且展出文物规格之高,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实属罕见。不同材质、造型、纹饰的玉器,以及不同的器类组合与使用方式,蕴含了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中国古代钱币展”更是从馆藏20余万枚古代钱币中精心挑选出2000余件展品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演进,折射出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系统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国家博物馆每年推出40个左右精品临时展览,无论在哪个时间来到国博,观众都能欣赏到25个左右的展览,“到国博看中国”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22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技术,将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汇聚一堂,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关注,成为火爆全国的现象级展览。除在馆内举办展览,国博还大力推介国博巡展,提升精品展览复展率,使更多的藏品走出国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2023年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博厅”落地工作,推出“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首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文物“动”起来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正在改变着博物馆,推动文物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国家博物馆坚持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观众靠近,用“科技+”为文化赋能,加快“智慧国博”建设,推动数据采集、智慧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有效融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把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国家博物馆推出“三维珍品”在线展示,鹰形陶鼎、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汉归义羌长”青铜印等,观众可以直接在电脑或手机上观看以及旋转拖拽藏品三维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藏品,360度查看文物局部细节,甚至能够清晰观赏到在展厅里也无法亲见的文物背部、底面和内部,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等展览中,采用“实物+沉浸式”的全新展陈模式,为观众提供360度全方位观展体验。
  “数说犀尊”智慧展厅以一物一展的形式,对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与装饰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此尊肖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用黑色料珠镶嵌。造型生气郁勃,孔武有力。犀尊各角度极具美感,多处尺寸呈现黄金分割比例,曲线与轮廓走向符合斐波那契螺旋线体系。尊的腹部中空,用来盛酒,背有椭圆形口,带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看似獠牙,实为一根管状“流”。当握住犀牛尾巴轻轻抬起时,腹腔内的酒液便从圆管内流出。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犀尊的实用与美学的结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美学造诣。展厅内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一方面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另一方面在展厅内再现文物采集、应用场景和数字运行平台,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融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通过互动设备还将数字展厅与犀尊本尊所在的“古代中国”展厅联动起来,使观众的视野从一个展览延伸到多个展览,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国家博物馆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为主要内容,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的全景三维“中华文明云展”已上线官网的网上展厅,由数智人艾雯雯带领大家沉浸式观展,部分精品文物活化展示,数字赋能和“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近观众。
  让文物“融”入人民的生活中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的呈现形式层面,还要深入到价值层面。国家博物馆在引导人们欣赏文物器型之美的同时,努力把培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放在突出位置,注意推介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让一件件冰冷的文物给人们带来滋养的温度。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以及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出品的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剧场演出。观众置身国博剧场,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唤醒流淌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盛世欢歌》以国博馆藏的汉代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生动再现汉代俳优人的跌宕境遇以及悲欢离合,讴歌卑微却乐观的灵魂。《俑立千年》以国博馆藏精品陶俑为创作灵感,随着唐代伏睡女俑的苏醒,秦俑,东汉击鼓说唱俑、献食陶俑、舂臼女俑,三国持簸箕陶俑、执巾舞俑,唐彩绘女俑、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等,一尊尊造型各异、个性明显的陶俑焕发出生命,通过语言和舞蹈向观众倾诉他们的所见与所思,以栩栩如生的器物之“形”,传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神”,再现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貌。
  国家博物馆多年以来每年开设新春展,大年初一送福字,让百姓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来博物馆过春节成为众多百姓的选择。甲辰龙年国博新推出《博物馆里有条龙》文物汉字日历、龙器礼盒等,以龙为主题的各种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国家博物馆还加强“国博衍艺”“国博美馔”文创品牌形象塑造,做好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供给。“国博衍艺”开发的大观园八音盒、国博冰箱贴、舞人龙凤系列手袋、桃花洞釉灯笼瓶等不断装饰着百姓美好的生活。“国博美馔”推出的四羊方尊慕斯蛋糕、鹰仔双色雪糕、犀小尊抹茶巧克力棒等不断丰富满足百姓的口味。
  利用先进技术和时代艺术语言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让文物文博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创造新的文化场景、文化体验、文化业态,而且能使文物价值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发挥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启智的教育启迪作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不断地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
下一篇:《几何原本》的中国之传之用之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