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样英勇的革命斗争的历史早已深入全国广大劳苦群众的心中,而成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之一。谁不知广东有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这是1929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在发表的宣言中,对彭湃一生作出的高度评价。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被毛泽东称赞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思想上自我改造、实践中自我纠偏,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表现出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在思想上坚持自我改造
彭湃(1896—1929年)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母亲是一位出身贫苦的良善妇女,受母亲教育和熏陶,他从小就同情劳动者。1909年,彭湃进入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13年进海丰中学读书。海丰县的五坡岭建有纪念文天祥的“方饭亭”和“表忠祠”,读书期间,彭湃经常和同学到此地凭吊这位英雄人物。到中学毕业时,彭湃已初步树立了爱国主义思想。
1917年夏,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彭湃赴日本留学。1918年9月,考入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科就读,他明确表示:“我选定此类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与同道者一起,竭尽全力,秉志改革,方不负远涉重洋,到此求学之初愿。”1919年5月,彭湃在东京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举行的国耻纪念会和示威游行,遭到日本军警的镇压,他悲愤交加,破指血书“毋忘国耻”四字。此时的彭湃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导致国家民族贫困落后的根源,他认为“当头的急务是排日”,想以单纯排日达到救国之目的。1919年9月,彭湃加入早稻田大学学生发起组织的建设者同盟,开始对社会主义相关的诸家学说进行研究。他赞赏并钻研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时也对无政府主义思想感兴趣。1920年10月,彭湃和李春涛等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中倡议组织赤心社,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讨论俄国十月革命,表现出一心学习俄国的愿望。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并从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教育,彭湃毅然摒弃无政府主义思想,他认为,“狭义的爱国运动是不彻底的”,主张“要解放全人类”。在1921年回国前夕,彭湃和中国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了密切联系。这时他已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回国后,彭湃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3年他谈到自己思想的转变过程:“我从前是很深信无政府共产主义的,两年前才对马氏(马克思主义)发生信仰,年来的经验,马氏我益深信。”彭湃坚持在思想上不断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由爱国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者。
在实践中善于自我纠偏
在革命实践中,彭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地纠正偏差。1922年5月,彭湃从教育入手去实现社会革命的尝试失败后,他和李春涛等人创办了《赤心周刊》,但是很快发现这一做法有很大局限性,他看到当时海丰的教育与贫民分离的现实情况,“现在的教育费,从贫民手中取出者实在不少;但贫民却连丁字都不解!”彭湃说,《赤心周刊》“自命是工农群众的喉舌,可是背后绝无半个工农,街上的工人和农村的农民也绝不知我们做甚么把戏”。认识到广大工农群众无法直接从《赤心周刊》中得到启示和教育后,他便放弃办刊,决定深入农村去做实际运动。家人听说他要做农民运动,大都反对,但彭湃的决心坚如磐石。他刚去农村时身上穿的是洋服、头上戴的是白通帽,农民看见他就走开,不肯和他说实话。一连跑了几天,没有明显效果。于是他反思自己,认识到问题后,果断作出改变:一是改穿朴实的粗布衣;二是讲俗话俚语;三是到农民来往众多的十字路口大榕树底下去宣传,这样很快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彭湃在指导革命斗争中很注意自我反省并及时纠正调整方略。1928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不少红军战士要求豁出去与敌人拼命,为死难战友报仇。彭湃也很想尽快恢复革命局面,产生了急躁情绪,并提出组织敢死队进行反攻,他自任“敢死队长”。不过,彭湃很快意识到革命处于低潮,这样干对革命是不利的,立刻纠正了这个偏差。彭湃认识到:“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是很可贵的,我们也不惜有价值的牺牲。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水平仍然停留在猛打猛冲的阶段。”彭湃冷静地总结了斗争失败的教训,决定深入到大南山里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后来,彭湃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工作期间,探索总结出一系列具体的斗争策略和方法,如撰写了《雇农工作大纲》,系统分析了雇农的特性、雇农的斗争、雇农的组织和教育训练等问题。他还发表了《斗争的转变与深入》一文,强调要注重斗争转变的策略。彭湃在斗争实践锤炼中,经过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逐步转变成熟起来,成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人。
在利益上勇于自我牺牲
彭湃家境殷实,当地盛传彭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他曾自述:“我的家庭,在海丰县可以算做个大地主,每年收入约千余石租,共计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余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少不上卅口,平均每一人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彭湃本可以过优渥的生活,却立下了“愿消天下苍生苦”的远大志向。当时的海丰籍政治要人曾邀请他去省城做官,他断然拒绝。他说:“湃的生活路,通通为湃自己塞尽了。”
彭湃曾发表了一首小诗:“这是帝王乡,谁敢高唱革命歌?哦,就是我。”充分表达了他誓与旧制度彻底决裂的决心。1922年11月,彭湃把家里的佃农召集到一起,动员他们起来参加革命,并当众烧掉了不久前分家时分给他的田契,把自己的田地全部分给农民。这一举动,让农民们非常感动,从而更加敬重、信任他。1923年,海陆丰发生严重台风灾害,农业失收。彭湃号召农民进行“减租”运动,遭到反动军阀镇压,爆发了“七五”农潮事件,海丰总农会副会长杨其珊等农会干部被捕。杨其珊在面对反动县长的审讯时明确地说:“彭湃不是利用我们,是我们农民去利用彭湃,因为彭湃所做的事,不是为他自己的利益,他是牺牲自己利益为农民谋幸福的。”
彭湃为革命不仅奉献了自己的家财田产,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29年8月,彭湃不幸被捕。在监狱里,面对敌人百般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毫不畏惧,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他在狱中寄言:“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就义前,他还时刻惦记党的事业,关心同志们的安危,他在与杨殷联名写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的信中说:“我们在此精神很好。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1929年8月30日,彭湃英勇就义,年仅33岁。他的老乡、好友,著名学者钟敬文说:“他(彭湃)是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他靠着理想活着、工作着,最后也为它欣然死去。”彭湃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显示了他“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精神境界。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