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考古新发现期待“遇知音”

萧 苏    2024-04-02 10:04:29    中国文化报

日前,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10个项目榜上有名。这些考古新发现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最耀眼的成果,项目时空跨度之大、评选竞争之激烈、考古研究价值之大,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说起考古界的“年度十大”,公众很容易联想到当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过程中“惊喜”不断,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超高的“人气”。但无论是外界的关注也好,还是各种喧嚣纷扰也罢,并不会影响到考古勘探、发掘、研究工作本身。这项工作,需要考古人秉持科学求实的精神、热爱奉献的情怀、耐得寂寞的韧劲、敬业严谨的态度,他们往往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平凡之中彰显工匠精神。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才有了一年又一年、一项又一项的田野考古成果,有了一届又一届、迄今已历时33届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才有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有条不紊地持续向前推进,最终“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凝结着国家的大力投入、高科技的神奇助力、多学科的有效协作和考古人的智慧心血,令人敬佩、值得称道。

考古并非“挖宝”“晒宝”,公众不该简单地拿不同年代的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实物作优劣比较,厚此薄彼。每一个遗址基于其所处时代的背景都有其独特价值,在考古队员、专家眼里,那些貌似“平常”的出土文物、实物等,其价值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很多时候,考古出土文物、实物属于“可遇而不可求”。最终,借助高科技手段、多学科协作,考古专家们作出严谨科学的论证,一些出土文物、实物或最新发现,或许能填补考古史上的某项空白,改写以往的考古认知。

媒体应主动大力宣传新时代考古工作成就,使一年一度的考古新发现及时为更多公众所了解。比如,邀请考古界专家、考古队队员,深入浅出地介绍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究竟“新”在哪儿,普及更多相关的考古及文物知识,讲述田野考古的趣闻和故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手”,利用图文、短视频和专题节目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带领公众回顾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最新成果。平心而论,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媒体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进行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有效提升了公众的考古和文物保护意识。希望今后持续不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宣传,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拥有更多的“知音”,更加深入人心。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敦煌守护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