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1942—),美国学者和汉学家,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擅长中国古代辞赋研究,用英文和中文发表了数十篇研究中国辞赋的论文,英译了大量辞赋作品,出版了《汉赋:扬雄赋研究》《汉代宫廷文学与文化之探微》《赋学与选学:康达维自选集》等多种赋学专著和英文译著,主持四卷本《中华文明史》英译工作,为推动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缘汉学,深耕于汉赋和六朝文学研究
康达维1942年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在大学之前康达维从未学习过中文,但在高中时上过“远东历史”课后,尤其在聆听了华盛顿大学卫德明教授有关中国的演讲之后,康达维开始向往中国这个文化古国,对其数千年文化延续不衰的原因充满好奇。之后康达维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习,196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华盛顿大学中文学士学位。随后就读于哈佛大学远东语言文学系学习中国历史,196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华盛顿大学攻读中国语言和文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博士学位论文《扬雄:赋和汉代修辞》进入汉赋研究领域。后进入耶鲁大学工作,教授中国文学。1972年到华盛顿大学任教,1981年,晋升为教授。
对赋家扬雄的研究是康达维辞赋研究的起点,也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历时十余年,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包括他的博士论文《扬雄:赋和汉代修辞》,后来出版的《汉赋:扬雄赋研究》《扬雄的汉书本传》等专著和英译本,以及《扬雄〈羽猎赋〉的叙事、描写和修辞》等多篇论文,他还翻译了扬雄的全部赋作,并且先后推出了四个译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康达维的《汉赋:扬雄赋研究》一直是海内外颇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此外,康达维还撰写了研究其他汉魏六朝赋篇的多篇论文,涉及这一时期30余位作者的60余篇辞赋作品,包括辞赋发轫期的隐语、辞、七体及汉代成熟期的散体大赋,再到魏晋赋风转变期的抒情小赋。
2002年,康达维对辞赋和汉代文学的研究进行总结,把1972年至1997年近30年间发表的14篇作品收入自选集,并由英国阿什盖特出版社出版。这部自选集由其弟子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苏瑞隆翻译成中文,2013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中文书名为《汉代宫廷文学与文化之探微》。全书既有关于辞赋推动者汉武帝的研究,又有关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鲍照等赋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涉及汉赋的形式、功能、繁荣原因,赋篇的辨伪、背景、主旨、翻译和其中反映的宫廷和饮食文化,以及赋家生平经历的研究等方面。这部论文集涵盖辞赋研究的多个层面,无疑是康达维辞赋研究精华的体现,既是西方学者对中国辞赋研究的重要成果,也为康达维的辞赋研究作了良好的阶段性总结。
译介典籍,推动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1957年,美国汉学家海陶玮在《哈佛亚洲学报》上发表《〈文选〉与文体理论》一文,对康达维影响很大。1977年康达维开始筹划《昭明文选》翻译项目,计划将60卷的《昭明文选》全部译为英文,分八册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从1981年正式动笔至1996年《昭明文选赋英译第三册》出版,历时15年翻译出版了《昭明文选》一至十九卷辞赋部分的译文。分别是:《昭明文选英译第一册:京都之赋》《昭明文选英译第二册:祭祀、校猎、行旅、宫殿、江海之赋》《昭明文选英译第三册:物色、情志、哀伤、论文、音乐之赋》。这三册译文,涵盖了《昭明文选》中所有辞赋,被汉学界公认为译文最精当、考据最详实的译本。
《中华文明史》是由袁行霈教授等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36位专家历时近7年编写而成的系统阐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学术著作,2006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涵盖了从中华文明肇始之初到20世纪初历朝历代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发展史、思想史、科学史、科技史、艺术史、文学史、宗教史和商业史等多方面内容,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是其他有关中国文明史的中外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2007年,康达维开始主持翻译《中华文明史》,组织张泰平、苏瑞隆、连永君、林理彰等9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完成这部著作的编译,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剑桥中国文库”首批四部之一,参加2012年的伦敦国际书展。《中华文明史》英译本秉持着康达维一贯的“详考精译”的做法,力求保持“原汁原味”,提供了许多过去未翻译成英文的典籍篇章,也纠正了过去篇章中存在的误译。《中华文明史》英译本的出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坚实一步。鉴于其在汉学研究和翻译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对美国汉学研究的推动,2006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国际汉学翻译家大雅奖”。
厚积薄发,形成独特的辞赋学术思想和翻译理论
康达维在长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辞赋翻译及研究实践过程中,不仅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系统、独特的辞赋学术思想和辞赋翻译理论,对中国古代辞赋的研究和翻译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深远影响。
康达维对于“赋”体本质属性和赋体源流的探讨论述,突破了欧美前辈汉学家将赋归于“诗”或“散文”的藩篱,强调赋具有“诵读”的特征,并由此将“赋”英译为“rhapsody”,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又最终将赋音译为“Fu”。他将赋比作“中国文学中的石楠花”,认为赋体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是由先秦的诸多文体融合形成赋的典型形式——汉大赋,而后再生发出其他赋体形式。
康达维的辞赋翻译思想追求“绝对准确加充分注解”,主要表现在“异化的翻译观”“语文学的翻译策略”及其对于“汉赋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原则、方法等方面。他关注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尤其注重强调译文的准确性;概括出《昭明文选》赋翻译的难点,指出要用语文学翻译的方法,加上大量的注释以呈现出忠实原文的翻译;总结出赋中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原则、方法。
康达维通过多年不懈的汉学研究,在中国古代辞赋的译介、研究以及学术交流和传播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被海内外赋学界誉为“当代西方汉学之巨擘、辞赋研究之宗师”。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