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空地一体的立体战争,由于敌人凭借优势装备,特别是空中优势,采取毁灭和绞杀的战略战术,从而打破了志愿军前方、后方的界线,使各级救护工作增加了新的困难。经过五次战役,40军卫生人员伤亡减员约有三分之一,可见救护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时任119师卫生部部长的张振一是救护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他经常在敌机骚扰下不离手术台,连续几昼夜工作,下肢都浮肿了,可他仍紧握手术刀,为伤员处理伤病。
他之所以能这样,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种信念:自己负伤是小事,救战友打胜仗才是大事。
成为军医
1937年9月,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战场对日作战,建立革命根据地。10月,刚出校门的张振一在山西省赵城县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入伍后,张振一被分配到115师卫训队学习护理知识,很快成为师卫生部的一名护士,随部队参加了午城、井沟等战斗。
在部队与日军频繁的战斗中,出现大量的伤员,使护理工作异常繁重。张振一以极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护理技术,精心照顾每位伤员。1938年7月,他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1939年10月,张振一任115师隐蔽医院看护长。
张振一腿脚勤快,脑子也很灵活,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向军医请教,医生给伤员看病的时候他总是在一边细心观看。一段时间后,他的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1940年4月,张振一任师卫生所医助,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军医。
1942年9月,随部队到达山东后,张振一先后在八路军鲁中军区任3师卫生所军医、卫生处科员。12月,他到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卫生部任卫生所所长。许多伤病员从张振一所在的卫生所归队后,经常称赞张振一的医术,他们相互勉励说:“我们要用战斗的胜利来报答医护人员。”这让张振一倍感欣慰。
热爱伤病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振一随部队挺进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7师21团任卫生队队长。部队在东北作战时,条件非常艰苦,1947年底至1948年初的冬季攻势,部队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行军打仗,保暖衣物不足,经常发生冻伤。为防止和控制部队因冻伤而产生的非战斗减员,张振一带领卫生队积极研究预防、救治冻伤的方法和手段,保证了部队行军作战。
1948年9月,张振一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卫生部任科长。辽沈战役中,3纵所属部队主攻锦州,围歼廖耀湘兵团,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当大批伤员涌来,出现前线救治力量不足又无法及时后送的情况,张振一积极与后方兵站医院联系,并动员当地群众精心护理运送伤员,使大部分伤员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1949年11月,部队参加两广战役,由于长期行军打仗未经休整,特别是许多官兵对南方炎热潮湿气候的不适应和水土不服,到达广西廉江时发生了传染病,部队的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张振一带领医护人员积极到地方寻医问药,用当地的土方进行治疗,很快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使大批伤病员治愈归队。
1950年6月,海南岛战役结束后,张振一任第40军119师卫生部部长。在长期的医务工作中,他热爱伤病员,致力于伤病员的救治和护理,工作上积极负责,任劳任怨,成绩突出。解放战争中,他3次负伤,荣立大功1次、小功3次,并被选为工作模范。
采药落水牺牲
1950年10月,时任志愿军第40军119师卫生部部长的张振一,随部队入朝参战。“伤员在哪里,我就到哪里,决不叫伤员多流一滴血。”在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他亲率手术组参加第一梯队,在快速的运动作战中,不顾敌人炮火威胁和飞机侵袭,不分昼夜治疗和转运伤病员。
第三次战役部队突破“三八线”时,119师野战所在临津江的一个村庄展开工作。由于敌人要摧毁我军后方,所以野战所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使失去活动能力的重伤员陷入极度危险之中。在火如海、弹如雨的危险面前,张振一组织人员将50余名重伤员全部抢救脱险。
第四次战役砥平里战斗中,119师3个团共伤亡900余人,张振一迅速展开战场救护。为了减少伤员痛苦和牺牲,他不顾敌机枪扫射,跪着给伤员们包扎。
朝鲜的冬季天寒地冻,有时气温会低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药品常因冰冻而失效。遇到大雪,天气更加恶劣,西北风呼呼地刮,雪花直往脖子里钻。在这样的环境下,伤病员的伤口常因冻伤而恶化。张振一组织人员想尽办法给冻伤的战士取暖,有的护理员甚至用自己的肚子来为伤员焐脚。
时任119师师长的徐国夫在回忆录中还讲过这样一件事:“运动防御作战对我师而言,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确实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缺少维生素,很多人患了夜盲症。好在我们的卫生人员想出了个土办法,用松树皮熬水洗眼,虽不甚特效,但终归起到一定作用。”
1951年5月,119师来到平壤东南上高洞地区,执行战备整训任务。由于部队伤病员较多,药物短缺,张振一经常带队到山中挖草药。8月的一天,他在采药时突遇山洪暴发,落水牺牲。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