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中共豫皖苏边区建国学院的干教历程

方伟    2024-03-15 14:57:45    学习时报

在安徽省界首市颍南街道办事处颍河岸边,有一处不起眼的砖瓦平房,斑驳的墙壁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墙上挂着一块写有“中共豫皖苏边区建国学院旧址”的牌匾。解放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党委、行署创建的豫皖苏边区建国学院(以下简称建院)曾在此地办学。这所革命干部学校以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培育人才为宗旨,在一年多的办学历程中,先后培养出近3000名干部,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豫皖苏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彭雪枫、吴芝圃、张爱萍等领导人民创建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开始后,1946年12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了豫皖苏边区党委、豫皖苏行政公署和豫皖苏军区。1947年下半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沉重打击和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及反动势力,豫皖苏边区得以不断巩固和扩大。为适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1947年年底,豫皖苏边区党委、行署在驻地河南省鄢陵县创办豫皖苏边区建国学院。当时敌我斗争比较激烈,建院院址不固定,师生随着边区党政领导机关转移,边行军边办学。1948年7月,建院随豫皖苏分局(区党委已改为分局)、行署迁驻界首办学,以颍河南岸的玉皇庙为院部,即现在的旧址所在地。当时的界首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成为豫皖苏边区的中心地区。建院通过张贴广告、发动在院学生动员家乡青年入院学习等方式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不断有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青年,因向往光明而投奔解放区,经行署和各分区介绍入院学习。1948年11月,豫皖苏分局决定,建院迁往河南省开封市办学。除接收河南大学等校部分学生外,建院还派人分赴郑州、商丘、徐州等地招生,招生规模最大时达到在校生1500多人。
  办学初期,建院工作人员很少,条件极为简陋。迁到界首后,组织机构基本健全,教学工作开始走上正规化。豫皖苏分局和行署陆续调配人员到建院工作,同时选拔部分学员参加院内工作,充实建院管理机构。院长任崇高是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当时他已60多岁,被尊称为任老。副院长纵翰民,参加过广州起义,具有丰富的革命经历,他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深得全院师生的爱戴。迁到开封后,建院设有院部、系部、预科部;设立财经、农学、教育、文史、新闻等系,聘请河南及开封教育界多位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开设会计人员速成班;另附设公教人员讲习班,吸收改造国民党政府的旧职人员。建院制定《组织简章》规范教职工的职责,确立了院务会议、教导会议等制度;建院设有党支部,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工作计划实施以及团结教育学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方面,建院坚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要内容,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并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安排。一是进行课堂讲授。时任豫皖苏分局书记宋任穷、行署主任吴芝圃以上大课的方式为学员作《怎样认识目前形势》《新时代与新人物》等报告。边区其他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经常来建院作专题报告。二是组织自学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自学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以及解放区有关土改、政法、财经等方针政策。要求学员在认真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分班、组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学员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由院领导或教师予以讲解。三是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组成宣传队、秧歌队,编排节目演出,向群众宣传革命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学员访贫问苦,参加群众斗争大会,帮助群众生产生活。还组织学员参加绘制军用地图、征集粮草等工作,在实际斗争中增长才干、提高觉悟。豫皖苏边区《雪枫报》曾报道:“边区建国学院经三天一个早晨帮助群众割麦101亩,同学们情绪非常高涨,在麦地里争先恐后谁也不甘落后一步。”
  建院继承发扬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训。学员虽然来自不同地方,文化水平存在差异,但是彼此之间团结和谐,互敬互助。建院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学员经常进行群众纪律教育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净化了校风学风。教职工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建院在战争环境中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员们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粗粮,穿的是粗布衣,却没有人叫苦抱怨。听课学习没有桌凳,学员席地而坐,笔记本置于膝盖上做记录。在开封办学时,一次国民党飞机来袭扫射,造成一人牺牲、多人负伤的惨痛损失。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学员们接受了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砥砺了意志品质、增强了斗争精神、升华了思想境界。建院培养的学员毕业后分布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有的担任省市部门的重要工作,有的被评为全国或省市的劳动模范,有的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生命……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贡献。一位学员回忆:同志们“乐观向上、斗志坚定、公而忘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都是在建院这所革命熔炉中逐步形成的”。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3月,经组织决定,建院师生全部南下,多数随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等参加进军大西南的战斗,部分人员参与接管南京工作。至此,建院完成了历史使命。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先驱》:早期青年团工作的指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