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青年毛泽东的一次“游学”经历

常馨月     2024-03-15 14:57:15    学习时报

青年时代,毛泽东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学者推崇的求知方式,青年毛泽东亦是如此,但是他有更高的追求和抱负,把改造社会作为目的。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探寻改造社会的方法,毛泽东有过几次“游学”经历。其中,1917年暑假的一次游学活动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效果甚大。
  1911年,毛泽东从湘潭县前往省城求学。1913年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当时,湖南第一师范注重人格和学识的培养,以人格教育、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理念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学校还提出: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深受这些进步观念的影响,他同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人结为朋友,纵论国事、探求真理。虽然勤学苦读,但毛泽东认为读书和看报毕竟都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人只有致力于现实,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对社会有更为透彻的认识,才能找出改造社会的正确道路和方法。他常对同学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毛泽东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对于游历求学的作用,毛泽东认为,“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引发1917年暑假这次“游学”的直接动因则是一份报纸的报道。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7月中旬,毛泽东与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同行,开启了这次行程。他们仅带着换洗的衣服、一把旧雨伞、笔记本、毛笔和墨盒等简单用品就出发了。
  历时一个月,他们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行程900余里。这次“游学”,未带一文钱。一路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一些风土民情,获得了许多新鲜知识。最后由于沅江涨水,部分民房和道路被淹,行程被迫中断,8月16日,他们回到了长沙城。
  山河游历开阔了眼界胸襟。游历的5个县多位于湘中或湘东北地区,地貌多为山地、丘岗和平原地带。如安化处于雪峰山的主干带,境内群山起伏,谷岭相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00多座;而益阳位于洞庭湖南岸,其南半部是丘陵山区,北半部是洞庭湖淤积平原,一派水乡景色。长途跋涉中,一会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一会儿是美丽多姿的山峦,一会儿是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的乡间美景。除了自然风光的秀美,5个县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沙、益阳等皆于公元前221年秦灭楚之际,便设立郡县。游览祖国的山川美景,探访历史古迹,让毛泽东陶冶了情操,也开阔了眼界胸襟。
  接触民众深入了解了社会。一路上,毛泽东走访了众多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地方官吏等社会各界人士,查阅各县县志了解了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在所有接触的人群中,毛泽东尤其注重接近农民,每到一个地方都主动跟农民聊家常,还帮他们干农活。农民看到毛泽东说的都是农家话,讲的都是农家事,又同情关心他们的疾苦,感觉非常亲切,都愿意和他交谈,留他们吃饭住宿。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在聊天交流中,农民们纷纷诉说自己长年辛苦劳作,却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苦难经历,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触动。在同各阶层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积累了应对社会事务的初步经验和能力。
  艰苦行程磨炼了意志品质。“游学”不带分文,面临各种困难,但毛泽东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此磨炼自己的意志。他们每到一处,遇上学校、商店或住户,就写一副对联送去,接受一点馈赠,但这些馈赠并没有保障,所以经常忍饥挨饿。还要对抗恶劣的天气,湖南的夏天非常炎热,常伴有暴雨。一天,他们在宁乡县遭遇暴雨,随身带的伞散架了,两人浑身湿透,连买把新伞的钱都没有。如果行到中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找不到农家或旅店投宿,就得露宿野外。去安化途中,由于天色已晚,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好露宿河堤。此行,毛泽东还拜访了好友何叔衡,何家热情招待,并给予资助,毛泽东坚决拒绝。此后,为了确保“游学”的初衷,避免此类“资助”,便又减少了拜访友人。
  这次“游学”经历加深了毛泽东对湖南省情、风土人情的了解,特别是对湖南农民实际生活的了解,也使他对改造社会探究“大本大源”形成一定的思考。回校后不久,8月23日,毛泽东便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封信,信中提到了暑假的经历,谈了自己对“天下国家之大计”的看法: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此后,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又开展了几次“游学”。
  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不是传统社会文人的游历求学、结交师友,而是以改造社会为目的,带有强烈的责任感,深入民间,了解社会。这也为他日后思想的成熟奠定了一定基础。今天,回顾毛泽东的这段经历依旧对我们有着重要启示。当代青年要学习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学习他躬身力行、以人民为师的实践精神,学习他在社会调研中不断开阔胸襟、增长本领的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先驱》:早期青年团工作的指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