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由满怀爱国救国热情的进步青年组织的团体积极研究和传播新思潮,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在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上,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曙光》杂志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当时中国大学、法文专修馆和俄文专修馆等学校的山东籍学生宋介、王统照、王晴霓、范玉遭、徐彦之等,于1919年11月1日创办。在创刊号上,他们旗帜鲜明地指出,创办该刊的原因,在于“我们不满于现在的社会,想着另创一种新社会”,要以我们“科学的研究,良心的主张,唤醒国人彻底的觉悟,鼓舞国人革新的运动”。在最初几期的《曙光》上,主编宋介连续发表文章《完成与文明》《科学与社会》《天才与社会》,探讨促进社会改革的途径,阐述科学救国思想。由此可见,《曙光》杂志早期的主导思想是改良主义,提倡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学院气比较浓。
1920年后,由于俄国十月革命思想影响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曙光》开始大量登载介绍苏俄的文章及列宁某些著作的译文,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劳动阶级、阶级斗争、社会制度根本改造等问题的文章,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
1920年11月,《曙光》在第2卷1号上刊登《本志改良启事》,声称:“此前本志言论,理想的多,现实的少。第2卷1号起,于卷首增添短评数篇。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本直觉之观察,为严重之批评。”1921年第2卷2号刊载了何孟雄的《发展中国事业究竟要采用什么办法?》、李大钊的《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下之实业》、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和《陈独秀答区声白先生书》等。这些文章,给青年人深刻启示,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同时,《曙光》还较早涉及了对苏联的研究,刊登一系列介绍苏俄的文章,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拓宽了中国进步青年的视野,促使其中一些人开始坚定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曙光》从1919年11月创刊到1921年6月第2卷3号止,只出版9期,但它却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以强烈的爱国情怀探索救国真理的思想转变过程。《曙光》杂志社的许多成员都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作为北京、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阵地,它为爱国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