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分布在中华大地上数以亿计的文物,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的实物见证,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全国多地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文物事业各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文物“家底”更加厚实,安全监管不断强化,文物利用活力持续焕发。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表示,做好文物工作,必须坚持发展是政绩、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贯穿到工作全领域、全过程、全链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依法办事,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加强文物保护,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参与。孔维克认为,城乡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决不能占用和损坏文物,更不能以保护为名大拆大建。同时,应当抓好队伍建设,传承好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优良作风,着力提高文保工作人员的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安全监管能力。
多年来,山西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但由于文物数量大、价值高、分布广,山西文物古建保护压力巨大,尤其是低级别文物存在自然消失隐患。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表示,要加强山西文保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文保员培训、提升专业水准;提高文保员工资、补贴等待遇水平,招募退休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加入调查和探佚,为村落和田野古建配备公益岗看护人员。同时,对产权私有的不可移动文物采取赎买、签订保护协议等方式,并将重要不可移动文物收归国有。动员全国的社会力量来协助保护,尝试采取转让和租赁等形式,让有情怀、有实力的个人参与保护利用。此外,要持续加大全国宣传保护力度,保持对文物违法犯罪高压严打态势,从严、从快、从重打击涉文物犯罪。
蜀道作为中华大地上一个独特的文化与地理符号,承载了西部地区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历史,见证了古代中国秦陇地区与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持续交流、交融、交往的互动过程。“加强蜀道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意义重大。”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表示,要进一步推动蜀道保护的专项立法工作,推动蜀道保护规划尽快落地,使蜀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规可依;进一步加强蜀道沿线遗址的考古工作,以“考古中国”重大课题为契机,着重对蜀道沿线地下文物开展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考古先行,为进一步阐释、挖掘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新材料;进一步加强蜀道沿线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四普”为契机,系统梳理蜀道道路本体和沿线遗产的现状;进一步加强蜀道的利用工作,使蜀道遗产真正“活”起来。
石寨山大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共同组成,遗址分布总面积800多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是环滇池区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也是实证云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开启跨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史实遗存。为加快推进石寨山大遗址保护利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提出,加快推进环滇池区域考古研究,编制专项考古规划。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