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两句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指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诗作《望阙台》,全诗为:“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作为一员武将,戚继光在军事上的才能尽人皆知,实际他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清朝文学家王士祯曾提及古代能诗的名将十一人,戚继光便是其中之一。在戎马倥偬之际,除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外,他还在《止止堂集》中留下很多诗文篇章,在当时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望阙台》就鲜明地体现了戚继光诗词慷慨悲壮的特点,它不是文人笔下的风花雪月,而是力重千钧的将军之笔,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沉淀出来的凝练厚重,它穿越时空,千古传诵,传递不朽的爱国心、报国情。
望阙台在今福建福清,是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戚继光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曰望阙台。”“阙”,本义是指皇宫,这里代指朝廷。戚继光用《望阙台》这个诗名,鲜明表达了他无论身在何处,始终心向朝廷的耿耿忠心。回首过去的岁月,倭寇来犯,海疆不靖,十年驰骋,出没风波,海色深寒;耿耿孤臣,独立高台,北望神京,心系社稷,誓死报国;心头之血,犹如繁霜,洒向山峦,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诗中有四个字让人印象深刻,分别是“寒”“孤”“血”“丹”,前后对照,明显体现出冷色调向暖色调的转换。“寒”字不仅表达出海水的清寒,也表达出抗倭战争的艰苦卓绝;“孤”字与“寒”字相呼应,隐晦表达孤军奋战的悲壮以及得到朝廷信任与支持的渴望,惆怅之情、悲凉之意,溢于言表。但不管面临怎样的困局乃至危局,诗人心中始终涌动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洒向层层山峦,化作红叶片片,这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彰显的是报国之心的赤诚与热烈!
戚继光出身将门,文韬武略,胸怀大志,心忧天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袭祖辈封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次年,他看到沿海百姓深受倭寇劫掠之苦,立下宏愿:“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之后的漫长岁月,他都用行动践行这句誓言。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奉命调到浙江抗倭前线抵御倭寇,他战功赫赫,取得彪炳史册的台州大捷,迅速扭转了抗倭斗争的被动局面,之后又转战福建、广东,血战横屿、大破牛田、强攻林墩,解仙游之围,彻底剿灭了横行东南沿海的倭寇。而在这骄人战绩的背后,是他的奔劳驱驰,“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是他的呕心沥血,“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他创建了戚家军,勇猛善战、威震敌胆、屡立战功;他创设了鸳鸯阵法,机动灵活,攻守兼备,所向披靡。在抗倭结束奉命北上后,他又翻修长城、北御鞑靼、保境安民。《明神宗实录》曾对戚继光的一生作了精当的总结: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这世上有一种人,生前,犹如栋梁之材,挺立苍穹,栉风沐雨,凌霜傲雪,担当重任;死后,犹如胡杨一般,枯而不倒,倒而不朽,凛凛风骨,给人力量。“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样的热血丹心,从未被遗忘,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温度。在山东蓬莱阁景区里,戚继光纪念馆再现他戎马相伴、以身许国的一生,他的故事被讲述、被传颂;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戚继光号训练舰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他的精神被铭记、被传承。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