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收藏有陈赓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以下简称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毕业证书,证书长20.5厘米,宽15.1厘米,历经70多年颜色依旧鲜艳。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是一所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军校,它建校于“英雄城”南昌,办校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虽然办校史只有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却贯穿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所见证伟大时代转折的人民军校。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解放战争迅猛发展,争取团结大量知识分子的任务,日渐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为此中共中央多次在会议中强调:“从国民党统治的大城市……大量地吸收工人及知识分子……加以必要的训练之后,派往各种岗位去工作”,“各大军区开办军政学校,或加强和扩大已有的军政学校,培养军区、军分区及地方部队所需要的军事及政治工作干部”。
渡江战役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下简称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在向毛泽东汇报渡江战役准备情况报告时建议:大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应成为我们必须抓紧的一件大事。1949年4月21日,随着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南下作战,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22日解放南昌,27日攻克上海……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新解放区在不断扩大,新旧政权接管的军、政干部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南京解放后,党中央将向大西南进军的任务赋予二野,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鉴于即将接管西南大片地区,急需大量干部的情况,1949年5月4日,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总校在南京成立。为统一所辖兵团的教育训练机构,1949年5月26日第二野战军前委向中央军委、总前委致电请示。军委总前委:
我们为了结合实际战争中的经验与需要,逐渐统一全野战军的训练机构,逐渐加强带正规性的训练组织,避免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特:
(甲)将原二野的军政大学加以扩大,将原野直之特科学校、供给学校、卫生学校、电信学校等,都合并于军政大学之内,成为几个总队;另以各兵团所属的随营学校合并于兵团,改为军政大学分校,一切招生及训练方针等,均由军大统一规定。除此以外各兵团、各军均不准另设名目不同的学校,不准乱行招生。
(乙)军政大学仍以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现先请徐立行(特纵参谋长)任教育长兼训练部长,请刘华清(十一军政治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开始组织正式的校部,负责南京招生及策定教育计划诸工作,在情况稍有可能时,则拟调几个军级或兵团一级的干部分任副校长及副政委。
(丙)各兵团之分校一律由兵团首长兼任校长,并依兵团番号命名第三、第四、第五等分校。
(丁)军政大学及其分校目前都以招收及训练新知识分子为主,尔后逐渐普遍以深造原部队有战斗锻炼之老干部为主。
军委及总前委有无新的指示,立即电复。
二野前委辰寝
根据二野前委请示内容,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1949年5月创建于浙江金华,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兼任校长;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6月创建于江西南昌,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校长、政委;二野军政大学五分校1949年5月创建于江西上饶,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兼任校长,五兵团政委苏振华兼任政委。
深知培育得力干部重要性的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也在他的日记中不止一次提及:“在目前发展的形势下,干部能力提高,是刻不容缓的”,“接管西南5省,因缺干部,确感困难”,“缺乏干部掌握政权”。兵团党委遵照第二野战军党委指示,决定于6月13日成立“二野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分校在南昌首次招收学员930人。7月20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在江西南昌莲塘镇伍龙岗(原南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分校又在革命老区吉安招生350人。9月6日,学校行军到达赣州,在赣州学习45天,学校发展了第一批共青团员,并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在赣州整训期间,学校再次招生370人。
广州解放后,兵团司令员陈赓鉴于广州地区文化较为发达,拟在此招收一批学生。特派校政治部主任刘增钰持亲笔信到广州专程向时任广东省省长兼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报告,请叶剑英同意在广州招收一批青年学生。叶剑英当即表示同意招收1500名,并嘱咐刘增钰:“你们一定要把这批广州学生平平安安的带到云南去,把他们培养成才。”得到叶剑英同意后,陈赓司令员指示:要尽量多招些文化高的知识青年。1949年11月8日广州《南方日报》刊登学校招生广告,经20日21日两天考试、口试,在广州市招生1070人。这些青年学员都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部分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有的还是大学教师。许多学员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州大学,还有来自港澳的爱国青年和大学生,广州招生后全校师生达到3200余人。
1950年2月24日,云南全省解放后,匪患猖獗突出,土匪在刚刚建立起的解放区打、砸、抢、烧,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社会秩序,给当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部队面临着清除匪患、惩治恶霸、土地改革、构建新型边疆基层政权、民族团结、教育改造起义部队、整顿社会秩序等诸多大量工作需要大量的干部,因此兵团党委决定,本期学员不再进行专科教育,提前毕业,迅速投入到巩固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工作中去,在接管政权工作中执行战斗队和工作队的双重任务。5月,经兵团党委批准,毕业的2932名学员中有258名被分配到第13军,255名分配到第14军,257名分配到第15军,200名分配到暂编第12军,193名分配到暂编第13军(国民党起义部队),688名分配到兵团机关及直属部队,25名分配到省委机关,1056名留校,参加团结教育改造起义官兵的工作。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是一座革命大熔炉,在这里,地方知识青年经过紧张而有节奏的政治学习和长途行军的军事锻炼,转变成具有坚定信仰的革命军人,保证了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在完成军事上解放大西南的任务后,他们积极投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提出的西南地区党政军群面临的“三大任务”中,从解放事业的战斗队转变为团结民族建设家园的工作队。他们把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先进文化带到边疆,投身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工作中,对推进云南的民族团结、建立边疆民族自治区或联合政权、宣传爱国主义、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