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鞠躬的“鞠”字是动词,但作为名词使用时,则指一种皮革制品,是中国古代“蹴鞠”运动中所踢的球。蹴鞠在古汉语中写法不一,亦作蹵鞠、蹋鞠等等,是一项重要的竞技性娱乐活动,其比赛方式与现代足球颇有相似之处。
文物中的蹴鞠
史学界依据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对蹴鞠的起源时间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早至黄帝时期就已出现,有的认为是殷商时代出现的。但可以确定的是,蹴鞠在秦汉时期已成熟,中原地区已经有了用皮革缝制的实心球。1977年,大量汉代蹴鞠画像石在河南南阳出土,可见当时蹴鞠已经成了较为普遍的体育活动。
南阳汉画馆收藏有一面《鼓舞》画像石,表现了一名男子用膝盖及左脚运球,姿态生动优美。另一面《舞乐百戏》表现了一名女子,舞动长袖,操弄鞠球,形象灵动。在南京市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表现了男女一同蹴鞠的有趣场景。
宋代的“蹴鞠纹青铜镜”,背面纹饰做工精美,表现了当时颇为流行的蹴鞠运动。宋代绿釉蹴鞠陶俑,俑人以头顶球,活灵活现。宋代耀州窑遗址出土画有母子蹴鞠图的瓷器,河北博物院藏有邢台宋墓出土的儿童蹴鞠磁州窑枕,表现了蹴鞠运动在民间也颇受妇女儿童欢迎。
明清瓷器更加流行儿童游戏的纹饰,童子蹴鞠的画面更为常见。清代五彩蹴鞠图高足碗,碗外壁绘有数名儿童蹴鞠嬉戏的图画,做工精美、色彩鲜艳。
古人蹴鞠的场景在绘画上表现得更多。宋太祖赵匡胤尤其喜欢蹴鞠运动,且很擅长。宋徽宗赵佶也对蹴鞠运动颇为喜爱,御用画家苏汉臣投其所好,曾作《宋太祖蹴鞠图》,描摹了赵匡胤与大臣们竞技的场景。明代编撰的《三才图会》类似于百科全书,其中介绍蹴鞠的词条有插图呈现。
制鞠工艺的演进
中国从上古直到汉朝时期,鞠球用的是实心球,动物毛发搓成团,因此被称为“毱”“毬”,从毛,表示是以毛制作而成,亦称“毛丸”。河西汉塞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毛丸”,直径5.5厘米,内填丝绵,外用细麻绳和白绢搓成的绳捆扎成球形。到了东汉时期,人们为了追求经久耐用,越来越多地在球体外面缝上皮革,逐渐演变成“鞠”,从革,表示用皮革弯曲制成的球。
到了唐代,鞠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工艺进步:实心球改进成为充气的空心球,唐代人以动物膀胱作为鞠的内胆,充满气,外面再以八片皮革裹覆,这样制作出来的球体更加轻盈,也更圆、弹性更强,可以踢得更高、踢出花样,于是女子和儿童更广泛地参与到蹴鞠运动当中。
唐代仲无颜在《气球赋》里描述:“气之为球,含而成质,俾腾跃而悠利,在吹嘘而取实。”徐坚编撰的《初学记》记载了鞠从不充气到充气的演进:“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这里的“胞”,指的就是动物膀胱。
宋代的手工艺和商业都较为发达,市井文化繁盛,蹴鞠运动有了深厚的土壤,进一步发展繁盛,反过来又促进了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制鞠技艺相比于唐代又有了较大的提高,那个时候的汴京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以及专业制鞠的手工作坊,品牌繁多,如“鹁鸽头”“六锭银”“艾叶菊”“虎掌”“十二梅”“八月圆”“葵花”等等品牌。反映出蹴鞠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宋代制鞠虽然基本工艺仍是水鞣和火烤,但鞠片数由原来的6片增加到12片,且广泛使用“内缝法”,缝制后整体翻转,球表面上没有线角,做工更精致,球体更加结实耐用。也是从宋代开始,民间使用皮制的鼓风器为球打气,并需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可太坚,坚则健色虚泛,蹴之不起。须用九分着气,乃为适中”。
蹴鞠与现代足球
从球的制作工艺来说,“毛丸”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没有多高的技术门槛。真正有了较高技术含量和工艺要求的,应该是中国在7世纪唐代发明的充气皮球,之后又历经几百年的技术迭代,制球工艺愈加完善和精湛。《宋太祖蹴鞠图》中所用的鞠就是宋代流行的12片内缝充气鞠,代表了宋代制球较高的工艺水准,鞠的形制与现代足球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充气皮球在西方出现,则被考证为11世纪的英国。
根据国际足联的规定,标准足球的重量应在14—16盎司之间,也就是396克至453克之间。这个规格广泛应用于训练和赛事中,确保了准确性和一致性。宋代鞠的重量多在14两上下,16两为1斤,14两约合现在的430克,也就是15盎司,与现在的足球比赛用球的重量相近。
中国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从形制、竞技规则上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人们直观地认为足球就是起源于中国。然而蹴鞠究竟是现代足球的起源,还是其他运动的起源,曾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蹴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规则是多种多样的,玩法分为有球门的和无球门的:没有球门且参与人数较少的蹴鞠玩法,以运球、颠球等动作展示身体对球的控制,没有互相对抗,更多的是一种技巧表演,这非常像现代的花式足球或踢毽子,《蹴鞠图谱》中分别将这些称作“一人场户”“二人场户”“三人场户”。有球门的蹴鞠竞技分为单门和双门两种。蹴鞠的球门是何时出现的?有人认为东汉就已有了,但史料证据不十分充足。但唐代蹴鞠球门的史料则非常丰富,如仲无颜在《气球赋》里写道:“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唐代盛行双门场地的蹴鞠,球场两端各有一球门,以双方相互进球多少定胜负,富有战术对抗的激烈场面,更接近现代足球运动。宋代则流行单球门蹴鞠,将高3丈的球门竖立于球场的中间,只有一个球门,谁打进球门上部直径约一尺的圆形球门谁就得分,这也杜绝了“乌龙球”的发生。单球门更接近现代的美式橄榄球规则,只不过是半场。
回望历史,远至上古时期,甚至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以脚踢球娱乐往往是出于偶然,很难考证它究竟是起源于哪个文明、哪个国家。可以想象,蹴鞠这种用脚来玩球的方式肯定在世界范围内多发,当然不会只限于中国。但是中国的蹴鞠史料非常久远,非常丰富,且传承有序,经得起严格的考证,这就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出席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这件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有着广泛的足球爱好者群体,中国球迷渴望中国足球取得良好的发展,特别希望中国男子足球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希望不仅寄托在培养中国优秀运动员等工作上,也寄托在中国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上。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古代蹴鞠的发展与现代足球的关系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