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基(1902—1997年),江苏常州人,1916年考取江苏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1918年入宝兴长总号当练习生,从一名练习生到创设安达纱厂,再到创办爱国建设公司,刘靖基不仅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商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也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了重要功绩,是我国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
立志实业救国
1919—1923年,刘靖基先后在江苏苏纶纱厂、宝丰纱厂、宝成纱厂任职。长期生活在旧社会的上海滩,刘靖基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种种侵略欺辱压迫,立志实业救国。
1930年刘靖基与刘国钧合作投资创办大成纺织染公司(简称“大成”),在1930至1937年的时间里两人精诚合作,以敏锐的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国际纺织业以及上海外资纺织企业前沿动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创造经营奇迹。因为刘国钧与刘靖基均出生于普通家庭,所以尽可能提高工人福利待遇,创造利益兼顾的劳资关系,加惠工人,并十分注重厂风建设,因此大成在当时收获了非常好的社会声誉。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常州,大成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导致纱厂被日军炸毁,损失严重。1938年刘靖基在上海筹办安达纱厂,生产“飞虎牌”棉纱,质量上乘,远销海内外。1940年,刘靖基为中国染化工程学会成立大会特刊题词“衣被群生”,体现刘靖基体恤民生的情怀。1945年抗战胜利后,刘靖基为民营纱厂税收和棉花联合采购等问题大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建议,受到同业拥戴,成为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代表人物。
回上海迎接解放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刘靖基拒绝参加国民党物资疏散委员会,拒绝向国民党交纳所谓“保安捐”,并在党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毅然决然冒着硝烟炮火从香港回到上海迎接解放,这是刘靖基平生最大的抉择。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解放军部队给刘靖基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哪个部队纪律如此严明。后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刘靖基撰文回忆:“上海刚解放,我就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不住民房,秋毫无犯,深感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几十年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军队”,从那时起刘靖基的心底开始深深信任共产党。
1949年6月,上海市市长陈毅邀请刘靖基出席茶话会,陈毅主动询问刘靖基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帮助解决,这时刘靖基瞬间想到曾经的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也邀请他参加会议,他只不过讲了民营纱厂很困难,垮了政府要负责,吴国桢就破口大骂他放肆。对比两个政府、两个市长、两次会议,刘靖基内心感慨万千,即席对陈毅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留在中国大陆发展事业,从此开启他“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新征程。
带头落实公私合营
1950年,上海遭遇国民党“二·六”轰炸,各行各业被迫停产,刘靖基想办法从国外调回20万美元帮助恢复生产。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刘靖基主动捐献8.3亿元(旧人民币),收获社会各界的一片赞誉。1951年刘靖基加入民主建国会。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新阶段,1953年10月全国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会前召集工商界著名人士座谈,鼓励刘靖基说“刘先生,你回去要带带头啊!”刘靖基深受鼓舞,当即表示安达、大丰两个企业愿意早日争取公私合营。
1954年安达、大丰两个企业经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批准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对全国棉纺织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跑头马”作用。安达、大丰两个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后,他说:“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我们与国家不是买卖关系,我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后来刘靖基讲述为什么愿意公私合营时说道:“首先是爱国的民族自尊感,我希望祖国强大,只要能使祖国强大的事,我就要走在前面,工厂国营了,工人是主人翁,生产率将比私营厂提高,这就好”,这其实也是刘靖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办纱厂饱受外国人欺辱、饱受国民党政府压榨而发出的肺腑之言,只有国家独立和富强了,才不用在夹缝中求生存,才不用受外国人欺辱,才能更好地堂堂正正地在自己祖国大地上办好企业。争为“四化”建设作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靖基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海市民主建国会和工商联工作上来,对外联络、经济咨询、调查研究应接不暇,他却乐此不疲,作诗抒发心声:“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稀奇。九十老翁干劲足,争为四化作贡献”。
在邓小平“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号召下,1979年9月刘靖基联合1000多位海内外工商界人士,共同集资创办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公司以“爱国建设”为宗旨,“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公司采取“认款制”,认款人只按银行定期利率领取利息,不分红利,不以私人盈利为目的,并把公司经营业务所获得的利润,除依法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用于继续服务“四化”建设。
公司成立后,以“拾遗补缺”为经营理念,通过投资自办、合办等形式在上海创办了百余家中小型工商企业,横跨上百个行业,形成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爱建”的盛况,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满足了人民生活需求以及工业生产需求,还替国家分忧,解决了众多回沪知青以及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公司在当时创造了很多行业领域的“第一”,为上海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乃至全国的“四化”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1997年2月15日,刘靖基在上海逝世,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顾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专门刊登《刘靖基同志生平》一文,纪念刘靖基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