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钱币的作用与影响一直绵延不断,虽为方寸间的文物,却是大历史之产物,用金属溶液铸造钱币,自春秋至清是中国主要的造钱方法;秦始皇统一全国钱币后,外形为圆形方孔的金属钱在中国持续了2000余年;西汉的五铢钱形制,一直使用到隋代;唐代始行开元通宝的宝货制,沿用至清;北宋发明纸币,其影响至今。钱币的连续性凝结着文明的智慧,见证着繁荣与衰落,是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物质载体。
钱币创新影响世界
自春秋有铸币始,铸造钱币使用的模具叫作“范”,至西汉末,通常使用平板范浇铸,成品数量受范的表面积制约,且其易于磨损,更新靠修模或重新雕刻,生产成本高;至新莽时有叠铸范工艺,先铸造正、反两面金属模,后用陶土于其中翻范,烧结后拼接,将多个合范叠落后浇铸,加大单位体积内的成品数量,同样成本之下,产出更多;至北魏太和年间,开始翻砂铸钱,先雕刻完整的金属钱模,用黄土和细砂掺和压实成砂箱为范,将钱模正、反面印在砂面上,然后将砂箱合拢浇铸。虽然成品数量受砂箱表面积影响,但砂本身低廉的成本,却弥补了这个不足,并提高了成品的标准化率,此法铸钱自此时一直沿用至清末。而翻砂工艺至今在世界范围的铸造行业内,仍然发挥其作用。
古代金属钱币的特质是数量小时方便找零,随着经济发展,大额交易不便搬运钱币,又恐本地钱币外流,造成钱荒,唐代商人在世界上首创飞钱这种汇券,利用商业信用,探索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至北宋的四川地区,地方政府在借鉴民间票券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发明并推广使用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随后的南宋、金等并立政权,皆做了完善,并与金属钱并行使用;纸币在元朝,一段时间内成为唯一的法定钱币。现今,纸币已是世界的钱币形式,极大丰富和推进了人类文明。2024年是纸币诞生1000年,这是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创新过程中,给全世界作出的独特贡献。
追求统一是钱币底色
在先秦时,钱币多由一政权、一城市发行,甚者由某个市场发行,流通范围窄,形制多样,制约了文明进步。秦统一全国钱币为半两钱,中国钱币有了形制统一的权威性;汉武帝将铸钱活动收归中央统一办理,铸造了形制、品质、重量高度标准化的“上林三官”五铢钱,完善了中国钱币政治统一的权威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团结。自此,钱币质量是否高度标准化,是衡量国家政治、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纵观中国钱币发展史,每当有新政权出现,总要先理清前代弊政,加强对钱币的管理。
十六国时,并立政权成汉,首创在钱币上铸造政权年号,造了汉兴钱,显著区别于其他政权钱币,强化了统一性,在社会流通中,不断加深使用者的归属感,此法延续至清。唐德宗建中年间,由于河西走廊陷入战乱,致使今天的新疆部分地区失去了同中央的沟通道路,几成为“飞地”。那里的边民在极端条件下,仍然不忘统一,改中央铸币开元通宝形制,取当时唐朝年号,于当地铸造流通了建中通宝,以表达“向内凝聚”的美好向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钱币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北魏是较早由边疆地区入主中原,建立起广大疆土的并立政权之一,孝文帝发起改革,促使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其间铸造了年号钱太和五铢,这是历史上首次使用翻砂法铸钱,对于不善手工业的游牧文化而言,这显然是与中原文明碰撞出的闪亮火花。
辽、西夏、金、元更是沿用秦时统一的圆形方孔形制铸造各自的钱币,并各具特色。辽虽广泛通行唐、宋钱币,但也用汉字为钱文,少量铸造了自己的年号钱,如清宁通宝等;西夏用西夏文和汉文都铸造了年号钱币,如西夏文乾祐宝钱、汉文乾祐元宝;金铸造钱币,最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将领后裔,金的科举进士党怀英,以汉字篆书书写“泰和重宝”四字,铸于钱上,文字美观,被后世竞相追捧收藏,而宋、金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冲突,党氏后人却成为金的社会精英,这是文化包容的结果;元初即用新发明的八思巴文和汉文同时铸造了至元通宝,尔后长期沿用宋和金的方法,发行纸币。
清从顺治后期开始,汉文和满文同在钱币上出现,汉文标年号,满文标产地。除此,“因俗而治”是清治理边疆的一大特点,乾隆前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由于新疆南部普遍乐用红铜铸造的普尔钱,为了统一,又要兼顾当地风俗,于是用国家统一的钱币形制,独在南疆开局用红铜铸钱,如阿克苏局、叶尔羌局等,史称“新疆红钱”,而新疆北部仍同内地用黄铜或青铜铸钱,如宝伊局;乾隆后期,在两次击溃廓尔喀对西藏地区的入侵后,清政府对该地进行改革。在钱币方面,由于当地乐用银币,便仿铜钱形制,钱文采用汉文、藏文对照阅读,造了银制乾隆宝藏钱,史称“宝藏钱”。这些都是文化在汇聚融合过程中,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多元统一的代表。
平等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沟通、交流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文明间共生并存,互相影响发展。丝绸之路上常见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等外国钱币在中国境内的墓葬常有出土。其流传至此的过程,经历了与丝绸之路贸易有关的钱币交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钱币作为通货使用。中国领海发现的南宋时期沉船“南海一号”出土上万枚中国钱;境外发现的如印度尼西亚海域唐朝时期的勿里洞沉船出土400余枚,五代时期的井里汶沉船出土7000余枚,朝鲜半岛沿岸元朝时期的新安沉船出土28吨。相对的是,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航海贸易得到大发展。西班牙银币在明末批量进入中国,至清,进入中国的外国银币种类更加丰富,康熙时期,闽粤沿海地区民间乐用国外银元,乾隆末年,这种社会习惯已蔓延至长江流域的上海等地。
除此以外,中国古代钱币深深影响着周边文明的钱币,如粟特人仿照开元通宝造钱,在同一个钱币上同时使用汉文和粟特文;唐时雄踞中亚的突骑施汗国,仿中国钱币圆方孔形制,用自己的文字铸造了突骑施汗钱;晚一些的日本、越南、朝鲜等国也都按此形制铸造自己的钱币。无论外国流通中国钱币,以及中国使用外国钱币,还是中国钱币影响了外国钱币,均非中华文明或其他文明强加给对方的,而是平等交流互鉴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和平性所决定的。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