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教师应有君子风范

任俊华    2024-01-26 10:42:47    学习时报

世界上有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观察文明样式的角度有很多,其中一个维度是一种文明致力于塑造怎样的人,国之教育铸造怎样健全的人格。中华文明对于人的塑造,体现为培育君子人格。人民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君子之志,行君子之德,应有君子风范。
  教师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的灵魂工程师,传授学生各类专业技巧,掌握生产物质产品技能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教育,重视德性滋养,弘扬博大精深的君子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性、特殊性、工具性,人格的培育具有本根性、普遍性、思想性。求知先学做人,做人先立其德,掌握君子文化这门大学问,就是扎好中华文化的德性根基、人文根基,在物质水平日益提升、物质资料日益丰富的时代不断充实精神滋养,修学人生真、善、美的德性伦理大学问。
  古之教师有君子风范。师者志在传道,以传习君子之道为教学使命。唐代韩愈有《师说》之名篇,专为嘉奖弟子李子蟠聪颖好学、通习六艺经传而作,其文专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论贵贱、贫富、长幼,传道、行道者为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春秋时期,孔子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后世师表楷模。夫子以好学自称,相传六经为孔子整理,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一生学而不厌志在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诲人不倦教诲学生成为君子,“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孔夫子教授弟子由知入行、以行促知实践君子之道。人的生存境遇多种多样,德性伦理贯穿其中,是人立身处世的准绳,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由贫。”君子谋的是什么道呢?概而言之,是正义之道、仁义之道、信义之道,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境遇,物质财富的贫富、人生境遇的顺逆、职位身份的高低,均以道义为价值标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素其位而行”,无论是处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何种境地,都能够得到行道的快乐,“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高尚人性的自我发掘、自我觉醒、自我修炼,是君子教学的基本内容。《礼记·中庸》篇提出了智、仁、勇“三达德”,《孟子》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仁义礼智“四端”之说,彰显人区别于禽兽的先天性德。从人格塑造的角度观中华文明,这一文明的高度表现为“人”的德性高度,成人就是率先天之性德,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好、运用好德性伦理的行事尺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君子人格。
  今之教师应有君子风范,传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扎牢中华文化爱国、为民的德育根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君子之学博大精深,非学无以成其道,教师承担起传承君子之道的当代使命。全球化时代,人民教师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职责和使命。伴随科技革命的推进,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不同文明的沟通交往实现了同频共振,同时,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接触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形式。中华儿女要以文化之基作为立身之本,与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之时,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风采,那么君子人格的培育、君子文化的熏陶就显得至关重要。君子之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君子文化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次,《论语》论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地和文采同样重要。从文明的角度,把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看作“质”,着眼于个体君子人格的养成;把人创造的物质资料看作“文”,表现为可见的物质形态,比如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建设等,君子文化结合“质”与“文”,“质犹文也,文犹质也”,两者同样重要。
  “君子不器”,君子博学多才,并非像某种器物一样只限定于特定的形态和功能。新时代人民教师应有君子风范,既要教有专长,精研一门技艺,也要博学多才触类旁通,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开启当代学生开阔的学习视野,培育德学兼优的综合型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作为物质支撑,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民教师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在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事业上绽放绚丽的职业光芒。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治史唯真”陈铁健
下一篇:八路军对日伪军发动奇袭,一举拔除敌人6个据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