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炮声隆隆迎解放——刘伯承工厂的由来

杜东冬    2024-01-19 15:15:31    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南石槽村,坐落着我国唯一以军队将帅名字命名的兵工厂——刘伯承工厂。走进刘伯承工厂旧址,“刘伯承工厂”的厂名被镶嵌在厂区大门的匾额上。旧址里的厂房、设备、历史档案等物件再现了当年生产建设的场景,向参观者诉说着老一辈军工人忘我奉献的奋斗故事。

刘伯承工厂,即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也称南石槽兵工二厂,其前身为黄崖洞一所二分厂。1943年9月,八路军收复了太南广大地区,为扩大炮弹生产,军工部决定将黄崖洞一所二分厂迁往平顺县西安里村,组成新二所。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后,工厂改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以下简称兵工二厂),主要任务是生产50毫米炮弹和82毫米迫击炮弹。上党战役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分散在偏僻山区的兵工生产单位搬迁到长治等交通便利的地方。1945年11月,兵工二厂搬至南石槽村。

兵工二厂是在解放战争的炮声中发展壮大的。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同年11月,中央军委在电令中先后提出“运动战中迫击炮作用甚大……应大量制造”“一切外援断绝,军火必须自力更生,特别是炮弹子弹”。

军令如山,战事紧急。作为82毫米炮弹的主要生产厂,兵工二厂开始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供应前线。建厂初期,月产82毫米迫击炮弹400余发,到1946年6月增至3000余发。炮弹由在弹体尾部挑子扣、尾管挑母扣进行合装,改为弹体挑母扣、弹尾管挑子扣进行合装。材料由白生铁改为用灰生铁铸造弹体,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1947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随着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兵工二厂被要求生产更多优质弹药供应前方。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决定以“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原料足,销路广”的生产方针,在太行地区各兵工厂中,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的生产竞赛运动。

生产竞赛运动开始,兵工二厂立即深入发动群众,讲形势,讲支援刘邓大军南下的重要意义,号召工人积极投入生产中,同时将任务落实到工部、小组和个人。工人们纷纷订计划、提措施,提出“人人要立功,立功最光荣”“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支援前线,保卫胜利果实,解放全中国”等口号,竞赛迅速掀起高潮。

这次生产竞赛运动从1947年2月开始至1948年4月结束,历时1年零2个月。1948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召开“刘伯承工厂”运动总结大会。根据竞赛条件和检查结果,兵工二厂的生产与管理成绩突出。兵工二厂共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33.656万发,月产量由1.3万发增长至3.4万发,且炮弹质量好,未发生过炸炮、瞎火等事故,前方普遍反映“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携带方便”。在生产组织管理方面,能够全年月月按期交货,从不延误,全厂有80%的工人立功受奖。经晋冀鲁豫军工处组织评比,兵工二厂被评为“刘伯承工厂”,授予刘伯承南下前亲笔题写的“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锦旗一面,奖金及奖章若干。5月1日,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来厂视察,专门题写“刘伯承工厂”5个大字,作为厂牌,挂在工厂大门上。

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战斗空前激烈,弹药消耗很大。为满足西北战场的火力供应,兵工二厂提出“每人加4个义务工,生产10万发炮弹,支援西北战场”的口号。经过不懈努力,不到2个月,兵工二厂圆满完成了任务。

1948年下半年,兵工二厂职工发展到2200余人,机械设备增加到110余台。工厂管理机构由过去的股改成科。这一年,工厂认真贯彻华北兵工会议精神,生产和技术管理更趋完善,当年共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65万余发。

1949年春,华北兵工局成立。6月,兵工二厂改编为第一兵工厂第一分厂,继续生产迫击炮弹。这时,全国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华北大片土地已经解放。工厂职工为支援前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了“红五月”生产竞赛,82毫米迫击炮弹的生产继续成倍增长,到年底共生产1018727发。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光荣亭”里说光荣:毛泽东在这里写出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