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秋之白华”印深情

革命伉俪在武汉:瞿秋白与杨之华

韩扬 王贺    2024-01-10 11:34:16    学习强国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曾两度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负责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他为党为革命奉献终生,在1935年不幸被捕就义。

杨之华(1901—1973),浙江萧山人,曾参加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曾任中华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副书记,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女工部部长等职。1973年在北京病逝。

瞿秋白和杨之华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对著名的革命伉俪。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共同经历了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异国他乡的艰难困苦、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秋之白华”的爱情故事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爱情观:将个人幸福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无所畏惧、患难与共、忠贞不渝。

师生姻缘,启迪曙光

1924年1月,杨之华与瞿秋白相识于上海大学。杨之华在聆听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两门课程之后,受益匪浅。瞿秋白在学习和生活上也为杨之华提供了诸多帮助,并培养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共同的政治信仰下,杨之华与瞿秋白相爱。但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那时杨之华已经历了一段包办婚姻,她与沈剑龙结婚并育有一女。虽然沈剑龙并不忠于这段婚姻,但旧道德的约束还是让杨之华犹豫了。于是她开始逃避,回到了老家萧山,逃避对瞿秋白的感情,逃避瞿秋白的爱意。

瞿秋白没有放弃,思量再三后追到了萧山,决心要当面给这份感情一个交代。在杨之华哥哥的帮助下,瞿秋白和沈剑龙见面长谈,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那一晚,杨之华也陪在他们身边,三人一起心平气和地彻夜长谈。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三人在感情问题上达成一致并登报公示:沈剑龙与杨之华结束恋爱关系;瞿秋白与杨之华结成恋爱关系;瞿秋白与沈剑龙结成朋友关系。

1924年,瞿秋白和杨之华将结婚日期定于11月7日“十月革命节”(注释:俄国立法为十月),以表达他们同黑暗的旧社会战斗到底的决心。婚后二人生活也十分幸福,常用“亲爱爱”“好爱爱”“乖爱爱”的昵称。杨之华还一度成为瞿秋白的交通员,与瞿秋白共同投身于革命事业。

秋之白华,风雨同舟

1927年,随着大革命移师武汉,瞿秋白、杨之华先后被调往武汉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两人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瞿秋白在武汉组织召开了八七会议,并被任命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成为党的领袖,杨之华则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在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做报告,极力主张发动农民力量进行革命:“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极好的机会,这极多的力量,我们必须要燃着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在讨论农民运动决议案时,瞿秋白说:“一、要号召农民暴动;二、过去所以有不同的意见,是无农民问题的党纲。五次大会之拒绝讨论此党纲是错误的。第六次大会无论如何应讨论并决定一个农民问题的党纲。"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瞿秋白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之华与前夫有个女儿。瞿秋白为了让孩子在自由解放的新思想下成长,设法将她接出来像亲生女儿一样爱护,并为之改名“瞿独伊”。1928年4月,瞿秋白全家为筹备中共六大搬到苏联莫斯科工作。据杨之华回忆,这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工作之余,瞿秋白常陪独伊一起玩耍,并写诗鼓励她勇敢地面向光明。小独伊带着瞿秋白对异性骨血的真挚情谊,从一个封建家庭的后继者成长为革命的后代。

1929年初春,瞿秋白积劳成疾,肺病加重,只好去列宁疗养院休息。在这分离的一个多月里,他们通过书信传达着对彼此的真挚爱意。

1930年,瞿秋白与杨之华回到祖国。1931年,瞿秋白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三年,夫妻两人住在上海,积极从事左翼文化运动。瞿秋白用两人的名字刻了一方图章“秋之白华”,寓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印章原件消失在了战火中,但其所代表的产生于革命斗争中的深厚爱情,依然如秋风萧索中怒放的素菊一般,纯洁、坚毅。

生命伴侣,矢志不渝

1933年秋,瞿秋白被调去中央苏区工作,杨之华暂留上海。世事无常,彼时二人都不曾预想,这次分别就成了永别。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逮捕。在拒绝蒋介石手下多次劝降并写下绝命诗后,唱着由他首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留下最后一句话:“此地正好,开枪吧!”饮弹牺牲,时年36岁。

瞿秋白英勇就义后,杨之华的母亲特地从浙江赶到上海,对杨之华说:“你要闹革命,可是革命已经使你家破人亡了,还是跟我回家吧!你还年轻,下半辈子还可以过个安稳的日子。家里不愁你的衣食,回家去吧,我的女儿!”但杨之华断然回绝了,她要继承瞿秋白的遗志,坚持自己的道路一往无前。

她一直怀念、铭记着瞿秋白,致力于整理瞿秋白的各类遗稿,撰写相关回忆文章。有个同志曾经问她:“在革命战争的年月里,丧偶是经常发生的事。有些重新结婚了,生活得很幸福。你为什么不再结婚呢?”杨之华回答:“这并不是由于我封建,而是我感到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的了。”

1955年,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寻找,杨之华终于在福建长汀找到瞿秋白的骸骨,并将其运回北京,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理想与忠贞的花朵迎着狂风怒放,先辈们的血汗为之平添几分鲜红,历经岁月流转,其中的香气依然让我们如沐春风。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乏有像瞿秋白与杨之华两位先辈之间“互为人间、自成宇宙”的爱情,他们患难与共、信念坚定,为革命事业写下了浪漫一笔,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
下一篇:朱洪山:永不熄灭的“地下之火”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