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悲伤的故事。志愿军第64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王国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患上了白血病,而他的妻子张晓瑞于1952年3月因病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他没有将自己患病的情况告诉任何人,而是在战场上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
1952年10月,王国华回国采购物资,组织上让他回家看望一下父母和孩子。他的父亲念其丧妻,孩儿尚小,无人照料,就撮合他与本村小学一名教员结亲。王国华委婉地拒绝了,推说部队正在朝鲜执行作战任务。他恳请父母照顾好他的三个孩子,仅与家人团聚了十几个小时,第二天凌晨便匆忙启程,再赴抗美援朝战场。
在战斗中成长
王国华出生在一个进步家庭,父亲和两个弟弟均是共产党员。他勤奋好学,边务农边读书。七七事变后,王国华满怀民族义愤,组织本村民兵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4月,他带领本村民兵集体加入八路军,成为晋察冀军区3分区6支队的一名战士。
他随抗日队伍在定县、曲阳、新乐、阜平、保定等地,参加对日伪军的伏击、阻击、拔据点等战斗,毙伤日伪军数十名。1940年秋,在百团大战中,他多次参加破袭铁路、公路作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解放战争中,王国华随部队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张家口等战役。1949年12月,王国华所在部队担负修筑宝(鸡)天(水)铁路任务。他严密组织,想方设法解决施工中的难题,和战友们一起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
随后,军首长让王国华负责第64军首批复员退伍老兵的组织工作,他在组织动员、思想教育、落实政策、交接手续方面想得很细,做得非常具体,受到上级表扬和老兵们的一致称赞。
解决温饱问题
1951年2月,时任志愿军第64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的王国华,随部队入朝参战,随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强渡临津江战斗。
那会儿,美国飞机炸得厉害,部队后勤断了运输,吃的送不进来就要挨饿,连炒面有时都供应不上。王国华作为管理科科长,积极为司令部想办法,千方百计解决干部战士的温饱问题。那时候,吃不上蔬菜,伙房里做的青菜,都是在当地找的野菜,然后煮着熬着吃。野菜里有带毒的,王国华了解到有几种野菜可以吃,就把它们编成材料,制成标本,发给司务长、炊事班的人员看,再照着去采集。那时战场上只有土豆,还是稀缺品,王国华想尽办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改善司令部伙食。
每次战斗,王国华总是带领后勤人员奔波在前线和后方之间,组织运送物资、补充弹药、转运伤员,保证前线部队的作战需要。在积极防御作战中,64军打了一场漂亮的马良山防御战,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攻势”,部队首次组织步兵、坦克兵、炮兵、高射炮兵和工兵协同作战,消灭英皇家苏格兰边防团1个营和美3师一部,巩固了阵地,有力配合了停战谈判。他们以马良山战斗的辉煌为自己争得了荣誉和第一个机械化步兵师改装的地位。王国华在后勤保障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带病坚持工作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构筑防御工事,特别是构筑坚固坑道和永久性海岸阵地,是反登陆作战准备的关键所在。基于体系化防御作战考虑,志愿军提出以东西海岸为重点全面加强防御工事的艰巨目标。自1952年冬季起,王国华所在部队转入紧张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紧急战备施工。
这次战备施工规模庞大,工程复杂,器材缺乏,加上敌机不断袭扰,部队缺乏筑城经验,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王国华,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以坚强的毅力,整天忙碌着战备施工和应急保障工作,想方设法帮助直属单位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为部队按期完成任务作出了贡献。
军卫生所所长胡绍铎确诊了王国华白血病的病情,劝他回国治疗。但是王国华以工作忙碌为由多次拒绝。直至1953年3月,王国华突然病危,组织上送他回国检查治疗,才发现他已是白血病晚期。经治疗无效,王国华因病牺牲,年仅38岁。
他入伍14年,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人民军队的管理干部。在朝鲜,他拖着病体战斗了两年,最终因病牺牲。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王国华这样不怕牺牲、忘我工作的志愿军官兵,才有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