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凭吊革命烈士时,就记住了李子芳的名字。后来,来到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子英村的李子芳纪念馆,目睹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对李子芳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增添了对这位革命战士的崇敬之情。
李子芳1910年5月出生于永宁镇岑兜村(今子英村),幼年失怙,在家乡随三个姐姐艰难度日。14岁时,为谋求生计,他随乡亲到海外谋生。其间,李子芳阅读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开始探索革命真理。1927年春,国内大革命的高潮给海外华侨以极大鼓舞,当年秋天,17岁的李子芳决定回国。
李子芳的姐姐李淑铭在《痛忆胞弟李子芳》一文中回忆,李子芳回国时曾说,中国再穷再弱也是中国人的祖国,俗话说“父母不嫌子女丑,子女不嫌父母穷”,凡是有志气的中国人都应该为她争气立志,让她振兴崛起。朴素无华的语言中,饱含着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回国后,李子芳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到泉州郊外法江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传播革命思想,指导学生成立自治会并出版会刊《竹芽》。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他辗转于惠安、同安、安溪、厦门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李子芳辗转参加了红军。1933年4月,李子芳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者。李子芳后来参加了长征,抵达陕北后,他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七七事变后,李子芳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为新四军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在行军途中,还是部队驻地整训,他都不顾疲劳,到一线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那时,他的职务虽高,却没有秘书,也没有警卫员,吃睡在连队,行军自己背背包,打仗却总是冲锋在前。开国上将叶飞曾回忆道:“在我的印象中,他特别能吃苦,表现特别突出,以身作则、平易近人,给我印象很深。”
在生死考验面前,他大义凛然。皖南事变爆发时,李子芳刚做完手术,身体尚未痊愈,只能由担架抬着走。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想让他先撤退。他坚定地说:“同志们都在前面战斗流血,我怎么能只身撤退呢?我是组织部部长,应该和部队在一起。”他坚持留下,在组织突围战斗中不幸被俘,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
在狱中,李子芳继续坚持战斗,带领难友们一边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一边制定狱中斗争方针和策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革命信念;面对敌人搞歪理邪说的“理论战”,他义正辞严予以批驳。他在给组织的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敌人要我‘自新’,就是要当他们的走狗,这绝对办不到。要命有一条,至死不投降。”1942年4月,李子芳被敌人杀害于石底监狱,年仅32岁。
“铁军战士不弯腰,岂能怕死去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青山上云霄。铁军战士不发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情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李子芳在狱中写下的这首就义诗,诠释了他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