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守护千年文化瑰宝 国宝级文物焕新彩

——山西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2024-12-27 14:21:05    山西日报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黄河文化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的岁月流转给山西这片土地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宝藏,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遗产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文物工作者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山西的文物保护结构如同一座“金字塔”,“塔尖”就是531处国保单位。这些国宝级文物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星河里耀眼夺目,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深入,国宝级文物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筑牢底线 打造科学保护典范

历史文化遗产,历经沧桑,遍布各地,却总能在科技与创意的融合中,与我们拉近距离,跨越时空的界限。 云冈石窟,这座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艺术宝库,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正迎来一场“璀璨蜕变”。

12月16日,云冈石窟第6窟、第12窟在经过300多天的精心维护和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第6窟为中心柱窟,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最富丽堂皇的洞窟。洞内中央有一个高达15米的方形塔柱,分为上下两层。窟内现存反映释迦牟尼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多幅,集中表现了佛陀从诞生、成长、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是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极为珍贵。

然而,岁月的侵蚀让这里的佛像和壁画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与细节。为了还原它们的原貌,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运用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红外成像仪、光谱分析仪等高科技手段,对洞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不仅“破解”了第6窟的色彩密码,还成功还原了北魏时期的绘画和雕刻工艺。

冬日暖阳,晋城青莲寺古建筑博物馆清幽古朴,满目唐风宋韵的楼殿亭堂,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其中。

一对从北京来的老夫妇,手拿一本介绍山西古建筑的书,边参观边感慨:“很震撼,这么好的东西,知道的人太少了。”

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寺内除保存有4座宋代代表性建筑,唐、宋、明、清诸代碑刻,精美绝伦的妆金宋塑罗汉像,更存有全国仅存三处之一的6尊唐代寺观彩塑。

2021年夏秋之际,连遭三场连绵大雨的青莲寺,面临洪水威胁。

青莲寺里的21座建筑全部漏雨,瓦件松动碎裂,泥背层裸露,多数椽飞无法继续使用,望板沤烂情况严重。

百年少遇的持续超强降水,使这座深山中的千年古刹陷入危局。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青莲寺的修缮,找出最佳的屋顶修缮方案,延续其历史风貌及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为今后古建保护积累经验,经过前期专家、工匠等充分调研,2022年,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青莲寺旁建立起全国首创的古建筑防雨防草实验基地。

工作人员依据《营造法式》和实地调查,整理出7种不同类型的工艺方法,并搭建古建屋顶模型,模拟各种降雨强度进行人工喷淋,以及防草、霜冻等各项试验。

经过一年多的认真探索,工作人员掌握了大量数据,得出诸多成果,不仅有力支撑了青莲寺的屋顶修缮工程,更形成实用性技术,可为其他古建保护提供借鉴。

“地上文物看山西”,绝非虚言,如此庞大的古建规模,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维护压力。其中,资金是重要的一环。

2022年底,我省首次明确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一桩“破天荒的大事”。

2023年底,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成立,这是我国首家省级政府批转设立的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为山西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打开了新渠道。

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山西通过建立“文物认养”等长效机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21处文物建筑得到认养,累计吸引社会资金5.4亿余元。同时,设立文明守望主题专项基金,募集社会资金2500余万元,对22处受灾文物实施了抢险修缮。

数字赋能 提升文物活化水平

12月15日,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内,工作人员正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数据,进行近景摄影测量。 这是永乐宫壁画数字化保护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扫描文物,对壁画进行数字修复,恢复其原本的精美图案与色彩。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表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壁画的保护提供了新手段,也为壁画的展示与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自启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以来,已有云冈石窟、佛光寺、永乐宫等14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1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被纳入了数字化保护的范围。这些文物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被转化为数字信息,初步建立了重点文物数字化信息资源库。2023年6月,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直观的文物观赏和学习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省级财政从2023年起,每年投入2000万元,进一步推进濒危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我省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也为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字化保护不仅让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文物“走”出了博物馆,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上,云冈石窟第12窟的VR眼镜沉浸式体验、人机互动游戏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石窟之中,感受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魅力。

基于文物数字资源,山西越来越多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2019年以来,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作为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在法国、埃及、希腊等地展出,这是我国将流失的珍贵文物与其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2022年,“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进行展示,巨幅壁画通过3D打印技术呈现,文物数字化打破了文化遗产场景和内容空间的界限;今年7月,山西博物院“晋国雄风——山西两周精品文物数字展”在亚美尼亚国家民间艺术博物馆开幕,为外国民众打开了解中华文化的数字窗口……

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介绍,通过文物数字资源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山西越来越多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活起来、走出去”,呈现在国内外观众的面前。

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利用。山西在扎实做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的同时,也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了群众。

示范引领 让文物融入生活

文物保护与利用示范区,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旗帜,也是政策利好的集中释放地。作为文物大省,我省积极创建自己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一次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 在盐湖区东郭镇,南山运动公园成为了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或许想不到,这里竟然是依托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郭墓地打造而成的。早些年前,东郭墓地周边盗墓事件频发,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盐湖区投资1.2亿元,实施了东郭墓地(南山运动公园)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如今,这里不仅保护了文物本体,还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城市人流,带动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文物资源产权归属复杂,国有、集体所有、私有情况多样,成为制约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因素。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有些地方融入了产权归属和置换的众多创新要素,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

武乡县针对示范区内产权问题,探索采取资产购买、股份合作、产权置换、以租代管等多种创新方式,有效解决革命文物私人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等问题。

通过对王家峪总部附属机关秘书处旧址进行购买;对王家峪村、上北漳村、下北漳村、下合村、石圪垤村革命文物旧址院落,以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通过第三方评估后参与入股合作,涉及的172个院落222户已全部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地促进全民参与文物保护。

为了阐释好、传承好文物价值与文化内涵,高平市与中国美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依托重点文保单位成立实验教学研究所、实习实训基地;为破解老建筑一锁了之的困局,晋城市以古建古堡为核心,集聚红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生态自然景观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构建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不同空间的八大类特色博物馆群。

文物资源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融入公众的生活中。

如今的山西,国宝级文物不再是静默的历史见证者,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在保护与利用的并重下,这些珍贵的文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山西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者王荔)

应县木塔:屹立千年 夺目依然

巍巍宝塔,屹立千年。美丽传说,引人入胜。作为国宝的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宏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为了做好这座举世瞩目国宝的保护与传承,让应县木塔永远璀璨夺目,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12月20日,记者来到国家4A级景区应县木塔景区。在木塔南面,导游刘晓芳正向游客介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7430吨。整个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部是榫卯咬合,纯木结构。2016年,应县木塔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这座宝塔因受炮击、年久失修等,已向东北方向倾斜,为了保护好木塔,游客只能参观到一层。”

“《黑神话:悟空》游戏的取景地之一是应县木塔,我慕名前来旅游观塔,这座千年宝塔实在是太伟大了,真心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都有机会亲身领略到它独一无二的风采,感受它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正在参观木塔的深圳游客李云山先生告诉记者。

应县木塔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全世界最高大的木制塔完全榫卯咬合,宏伟壮观、玲珑奇巧,虽历经千年沧桑,经受了风雨侵蚀、战乱以及大自然的各种力量无情冲击,宝塔依然巍然屹立。但是因局部变形,文物保护专家积极开展保护工作。“2021年,我县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了《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保护技术牵头协议书》,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可根据木塔保护研究实际需求,联合具有相应资质能力与条件的专业机构开展跨学科综合协同攻关,对木塔持续开展变形监测、稳定性评估研究与相关保护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木塔修缮保护的专业力量。”应县木塔管护中心副研究员杜丽君告诉记者。

2023年以来,应县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属地责任,积极稳妥推动木塔修缮保护工作。应县木塔管护中心成立消防站,专门负责应县木塔、净土寺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火灾隐患排查及日常消防安全保障;实施应县木塔和净土寺安防工程、木塔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进行院内消防通道改造、消防器材维护保养、购置无人机反制枪、定期清扫塔内鸽子粪便等日常管护工作。同时,为减轻极端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木塔本体的不良影响,对塔顶屋面进行了维修。“下一阶段,木塔管护中心将持续加强以‘防火防盗防破坏’为主的日常管护工作,积极配合国家、省文物局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完善修缮保护设计方案、日常监测等各项举措,做好木塔活化利用,确保这一独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杜丽君说。

巍然屹立的木塔向游客讲述着千年的故事,有诗赞美木塔的神奇:“玲珑峻碧倚苍穹,海内浮图第一工”。“从文物传承意义上讲,千年国宝再不能有所损伤,政府保护力度很大,这是后代人的福气。”游客黄东新先生说。(记者马占富)

崇善寺大悲殿修缮工程:多学科研究积累宝贵经验

12月5日,历经5年精心修缮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本体工程顺利完成预验收,标志着这座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明代建筑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崇善寺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由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而建。根据寺内珍藏的明成化年间《崇善寺建筑全图》立轴绢画描绘,当时的崇善寺规模宏大,建筑群落错落有致。然而,清同治三年的火灾让正殿院化为灰烬,所幸大悲殿因地处一街之隔而得以保存。光绪七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废墟上重建文庙,崇善寺因此一分为二,以大悲殿为中心形成了新的寺院格局。

大悲殿作为崇善寺的瑰宝,其建筑风格独特,面宽五间,进深八椽,重檐歇山顶建筑显得庄严而庄重。殿内三大士像更是技艺精湛,堪称山西彩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岁月侵蚀下,这座古建筑饱受摧残,柱子不均匀沉降、斗栱倾斜、梁架歪闪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大悲殿的结构安全。

此次修缮工程针对大悲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修复。从屋面揭瓦到木基层检修更换,从柱子抬升到梁架打牮拨正,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同时,省文物局还精心策划了“崇善寺大悲殿综合研究”项目,通过多学科协同研究,为修缮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修缮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仅开展了建筑历史沿革梳理、环境监测、结构安全评估等一系列研究内容,还结合传统测量和现代测绘技术,对大悲殿进行了精细化测绘和真实性记录,为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崇善寺大悲殿的修缮工程不仅是一次建筑遗产的保护行动,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山西作为建筑遗产资源大省,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努力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未来,随着殿内塑像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相信崇善寺大悲殿将以更加完整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璀璨明珠。 (白利霞)

佛光寺后山墓塔修缮工程:高级研修班提供有力支持

近日,备受瞩目的佛光寺后山及塔坪区墓塔修缮工程顺利通过了初步验收,标志着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佛光寺作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此发现唐代建筑遗迹以来,便名声大噪,成为了文物工作者与古建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佛光寺不仅以其东大殿等主体建筑著称,寺外分布于各处的九座墓塔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墓塔作为珍贵的早期建筑,与东大殿等共同构成了佛光寺的突出普遍价值。

长期以来,佛光寺后山的墓塔遭受了自然侵蚀、植物生长等威胁,修缮需求迫在眉睫。

2024年夏,佛光寺后山墓塔区的修缮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开始拆除原有毛石挡墙、搭设脚手架、清理顶部杂草杂物等。

修缮期间,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佛光寺砖塔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修班”在五台县佛光寺正式开班,为文物修复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更为佛光寺砖塔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课程涵盖了砖塔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还特别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的文物修复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学员们不仅记录了施工过程、学习了修缮技术,还综合评估了施工效果,并通过实验与文献研究完成了佛光寺砖塔保护修复阶段性工程分析报告。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高了参训者的专业研究和实践能力,更为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人杰)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池州:向“新”求“质”,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今年北京市明确6232项行政检查内容标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