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村就能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特色农产品几乎都有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加持,金融助力下的乡村环境改造焕然一新……近年来,天津金融围绕农民的生活、生产、生态持续发力,助推农业产业增势头、农村发展有盼头、农企农民尝甜头。
村门口的“银行”升级了
进入12月,气温骤降。一大早,蓟州区礼明庄镇张王庄村中心的“银行”——“吉祥驿站”金融服务站就开门了,村民董大爷赶来交电话费和电视费。他笑着说:“不用顶着寒风跑镇上的银行去了,方便。”
“我们可以办理5万元以内的存取款,以及一些社保业务、代收水电费等。除了我们村的上千个村民,周边6个村庄的村民也都喜欢就近来办。”村金融服务站管理员张振强说。去年,天津农商银行又对该服务站的设备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可视、对讲、指纹识别等功能。
跟城市比,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痛点一直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为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早在10年前,蓟州区、西青区、宝坻区、东丽区等以行政村为单位,联合天津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启动“金融服务站和金融服务便民点”建设。截至目前,仅天津农商银行就在全市近2000个村建立了965家金融服务站和909家金融服务便民点,农民们不出村就能存取款、领涉农补贴。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委、市金融局、市商务局等部门联合天津农商银行等,又推动乡村金融服务站升级版的建设。升级后的服务站可提供一些非金融服务,比如养老待遇证明和社保缴费证明查询、家电以旧换新等。
最令张振强自豪的是,他这个五星级金融服务站帮村民拦截了好几起网络诈骗。他指着刚刚办完取款的孙大娘说,之前有骗子冒充公安让她汇款,“我参加了银行的相关培训,判断这肯定是诈骗,就想方设法给拦住了,帮她规避了16万多元的损失。”
帮特色产业打造金字招牌
前不久,有“网红”带货因“红薯粉里没红薯”翻车,引发很多消费者对粉条质量的担心。在山清水秀的蓟州区,一家专门从事干湿粉条加工制造的民营企业产出的粉条,恰恰以过硬的品质远销4大洲10余个国家。其面向消费者推出的5个自主品牌,更被誉为“良心粉”。这家企业就是天津沃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沃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谈到中国银行天津蓟州支行的支持时说:“去年,我们计划扩产增产,银行第一时间提供线上‘银税贷’业务,及时帮我们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今年,企业产值和收入再上台阶,加购淀粉等原材料又急需资金周转,该行蓟州支行携手天津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又以最快的时效、最惠农的利率对这家本土创新型农业企业鼎力支持。
每到岁末年初,街头巷尾就会飘来糖炒栗子等炒货的诱人香味,这是炒货行业最忙碌的时候。在“炒货之乡”静海区王口镇,有300余家企业、上万人从事这一行业。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坚果生熟货集散地,王口镇炒货年销售额近百亿元,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自然也少不了。“好在邮储银行有个‘炒货贷’,是为我们这行量身定制的。”镇上的天津蓝钻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洪蕊说。
“炒货的季节性非常强,企业一般每年九十月份就要上货,资金需求也大。过完年,他们资金一回流就会把钱还上。”邮储银行天津静海区王口支行客户经理郝志东说。“炒货贷”额度最高1000万元,按月付息,灵活方便。“今年,我们已申请为特色支行,全方位支持王口炒货。”郝志东说。
在蓟州区出头岭镇“蘑菇小镇”,在宝坻区的“三辣”(辣椒、大蒜、大葱)种植村,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均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助力特色农产品打造金字招牌。
助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
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其中又怎能少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身影。
近年来,农发行天津市分行综合利用棚改、路网、水利、城镇化等多个信贷产品,一镇一策,支持小城镇建设等农民住房条件改善项目60个,累计投放超600亿元。
该行全程参与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政策制定、项目评审等工作,累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3.63亿元,占全市投放总额的54%。
武清区泗村店镇泗村店村、前屯村、齐东营村就是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受益方。泗村店镇城中村改造项目是武清区2024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惠及村民6000余人。农发行天津市分行积极上门对接区政府、住建委及镇政府等部门,制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开辟绿色办贷通道。截至目前,该行已为这3个村的改造投放7200万元。
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级晋档,是我市当前的工作目标之一。去年8月,市金融局、市农业农村委、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等6部门制定了《关于金融进一步支持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明确开展农村数字金融全覆盖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扩面行动等,持续深入推进政策性银担合作,夯实乡村金融服务基础,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
一年多来,相关政府部门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三农”信贷资源供给。据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最新数据,截至10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44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5.2%,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2%)4个百分点。天津金融监管局的数据则显示,截至9月末,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80.62亿元,较年初增长17.02%。
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浇灌乡间沃土。(记者 岳付玉)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