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在内蒙古,光伏“治沙”也“治矿”

2024-09-11 16:21:02    内蒙古日报

当沙漠遇上光伏,昔日不毛之地成为今日“光伏海”。就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项目正改变着乌兰布和沙漠荒芜的旧貌。

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在全容量并网投运后,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6.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全面推进新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累计完成光伏治沙面积约18万亩。

光伏不仅“治沙”,还“治矿”。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6部门今年发布的《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边境地区、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等合理布局新能源项目。

在位于包头市石拐区的一矿区内,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光伏板仿若一片“蓝海”,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里是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包头市一期100MWP光伏领跑者项目,地处大青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地光伏项目。项目采取光伏+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利用石拐区采煤沉陷区铺设光伏方阵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成“财富”,有效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双提升。

白云鄂博矿区作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县,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路径,结合地区风力和采光优势,计划推出“矿区排土场+光伏”“工业用地+光伏发电”的土地复合利用模式。

据介绍,“工业用地+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以10MWP光伏容量为例,按照2500小时的日照来算,预计一年发电量10万千瓦时,拟节约集约用地4500亩以上。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包头市采用“光伏+生态修复治理”双重效益模式,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问题。

鼓励依法取得的露天矿排土场建设用地复垦验收合格后,将非耕区域用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利用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矿山复垦区等保障光伏项目用地。

鼓励实施主体在新能源建设和生态修复中,积极采购使用本地生产的装备材料,降低投入成本,拉动区域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修复、光伏发电、农牧民受益、经济发展的多赢道路。

截至目前,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包头市一期100MWP光伏领跑者项目、包头红泥井20万千瓦沿黄经济带生态综合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等多个光伏、风光耦合项目取得新增建设用地批复,用地面积约1141亩。

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日照条件充足,为光伏发电提供了所需的土地和光照资源。一些地区将光伏开发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融为一体推进,发清洁电、稳固土壤、提升土地价值。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排土场光储电站,站内的主变压器在平稳运行,运维人员正在对主要设备展开巡检。

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排土场光储电站坐落于锡林郭勒盟,是国内单体装机规模最大露天排土场光伏项目。项目利用露天矿的3座闲置排土场建设光伏电站,占地面积7500亩,整体装机规模200兆瓦,连接至蒙西电网,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安装光伏板后,阳光被遮挡,使地表蒸发水量降低20%至30%,给绿植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

在利民公司矿区矸石山治理现场,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泛起层层“涟漪”……

利民公司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东南部,该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较低,水资源稀缺。该公司将矿山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相结合,利用老旧矿山地形、光照等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项目,采用“矸石山生态修复治理+光伏发电”新能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开发和绿色发展高效衔接,焕发出新的活力。预计每年输送清洁电能858万千瓦时,可节约标煤983.2吨,减排二氧化碳6427吨,年节约成本1104万元,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沙漠、在矿区,内蒙古创新推行“光伏+”模式,促进光伏产业与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内蒙古加速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之路翘首可待。(记者 阿妮尔)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芜湖市推行“交特巡融合”警务机制
下一篇: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明日开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